2007年2月11日出走北京明十三陵遗址访古散记   

  • 刘工 2007年2月14日
    参加人:老九,问明朝,大狮,行香子,简爱,刘工,马工,李工,周末,拂尘,小海,大明子,牦牛,山木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明十三陵是访古的好去处,我们怀揣着的是一份好心情,安排周密如时实施是个好计划,徒步30多公里“跨越”历史230多年是好收获,真成了“五好”活动了。
    首先感谢老九队长选在周日发起这次对我来说十分有吸引力的出走活动,因为我周六有会议,我的几位同伴周六也都公务缠身,如果活动选在周六,我们只有失去机会的遗憾了。
    早7点20分大伙都到达德胜门集合地点,上车一路顺利,按时到达昌平胡庄路口,徒步访古正式拉开序幕。大家一路放飞紧张了一周的心情,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湛蓝的天空,互相认识并快乐地谈着轻松的话题,浏览着这片山间盆地的冬景,但脚步却没有任何放松,想着、说着、笑着、走着,真是哪儿都没闲着(暗自好笑),直到走遍13个陵寝,基本按时间进行。仅从这一点可看出,发起人老九计划的周密,还有他“一马当先”的作用。除此之外,队长还给我们每个人布置了作业,即:每人负责收集一个明陵的相关资料,包括皇帝何许人也、统治年代概况、陵园修建等,从最后的结果看谁也没有怠慢这一家庭作业,使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葬于天寿山南麓的皇帝陵寝的总称,按照历史年代排列依次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分布在天寿山前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所有的陵园无异都依山的阳坡而建,都笼罩在阳光下,坐落在苍松翠柏中。建筑形制大体一致,只是规模不同,平面布置前方后圆,筑有高大的围墙,陵寝由神碑、墓道、陵恩门、陵恩殿及配殿、陵墓组成,都是皇帝和皇后合葬。每个陵园旁边都有一个村子,村名以陵墓的名字命名,是由最早守墓的人繁衍成现在规模较大的村落或镇,历史上坟奴也是世袭的,现在的村民多半都是守灵人的后裔。十三陵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陵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爲世界之最。
    我们的访古路线是按照盆地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思陵是第一站,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南麓,是明朝最后的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路上还看到太监王承恩的墓。由问明朝介绍他准备的作业,老九大狮作了补充。他们的介绍很丰富,还特意介绍了陵墓由于位置和地势的原因,总是遭雷劈,这里的高大的松树均被雷电削去了树间,因此树枝只能横向生长,形态各异,但都显得十分的沧桑。现在的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由于石材材质好,图案仍清晰可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颇引人入胜。思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有碑文的陵墓,其余的皇陵都是有碑无文。由于多年的风化,碑上的仍文字依稀可见,崇祯帝的墓志铭洋洋洒洒约1400字,是由清朝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欶撰写的。
    继续前行,经过万娘坟遗址和万娘坟村后到达了解放后修茸向游人开放的昭陵。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穆宗朱载垕,世宗朱厚的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出生,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次年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在陵园前大家听大狮讲课,他较详细地介绍了穆宗曲折的继位过程,临政之初,惩恶扬善,大赦天下,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前各地所拖欠的田赋,减免明年天下田赋之半,赦免并启用被囚于狱中的原户部主事海瑞及吴时来、赵锦等33名官员,为遭严嵩迫害的杨继盛等45名官员昭雪平反。大狮讲得认认真真,加上其人记忆力不凡,将肚子里的颇多故事娓娓道来,我们听得津津乐道。
    要去的第三个陵是著名的定陵,到达之后,大家在最为辉煌的陵前席地而坐,围着漂亮姑娘行香子,听她讲那些动听的历史故事。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为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六月十日即位,次年改元万历。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享年58岁。上尊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明神宗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行香子旁征博引,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神宗时代的资料,并着重介绍了定陵的建筑特点、结构、主要建筑物以及解放后修茸的情况等。她那流利的语言,丰富的历史知识,她做家庭作业的认真和严谨可见一斑,使得原来有些饥饿的感觉都不那麽强烈了,有人说“秀色可餐”,看来知识作为精神食粮也“可餐”。后来在路上,我禁不住问她是否主修历史专业,否,原来她是学法律的,我心里为她的做事认真、好学勤勉、博览知识所感动,后生可畏呀!
    从定陵到康陵的路途最远,约8公里,需绕过一座山。一路急行后到达陵前平台,坐下开饭。由简爱为大家讲述,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五年(1492年)三月八日立为皇太子。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即皇位,次年,改元正德。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逝于貂房。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由于通过各种途径能查到的关于康陵的资料甚少,太难为简爱了,少虽少,但很精辟。这些没有开放的陵不能进去游览,午餐后部分人饶有兴趣地绕陵一周,也算是弥补不能进入的遗憾吧。随后进康陵村瞻仰那棵800多岁的银杏树,男士们喝了一会儿啤酒,我们绕了一会儿树。
    接下来的几个陵相距较近,很快就到达了泰陵。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孝宗是明代中叶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他即位后,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体恤群臣和百姓。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6岁,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建筑泰陵用了十几个月,还有一个“风水”方面的插曲,陵园规模不大,其规制与康陵、茂陵无差别,有人打趣说:“没有创意”。泰陵是我的作业,但做的不好,特写本“随笔”以示补做功课,给自己以惩戒。
    茂陵是目前毁坏最为严重的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陵恩殿的琉璃瓦几乎全部脱落,一片衰败景象。只是周围的松柏长得非常好,树木高大茂密,树形美观壮丽,稍微弥补了衰败陵园的缺憾。马工为大家报告,她准备了好几页的资料,讲起来口若悬河,不仅讲了皇帝及其政绩,还把前面访过的人物与宪宗的关系和朱见深不同寻常的立太子的经历,演绎得引人入胜,使已经感到有些疲劳的我们,享受着动听的历史故事。宪宗在位二十三年,1487年8月22日去世,享年41岁。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穿过一片果园,来到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的明裕陵,这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的长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位,次年改元正统。英宗9岁登极,由太皇太后辅佐。李工的讲解详细并条理清晰,重点讲了英宗在位13年中的主要大事和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英宗率兵与瓦剌军作战,战败后被瓦剌军在土木堡俘虏,史称这次事件为“土木堡之变”;英宗再次登上皇帝宝座的宫廷政变史称为“夺门之变”等,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些事件。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号“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上废止殉葬,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民国年间,陵园的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破坏程度与茂陵类似。
    明庆陵位于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光宗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明代享国最短的皇帝。这也减轻了周末的家庭作业负担。庆陵因年久失修,现陵园建筑残毁严重。陵墙墙体顶部瓦件损坏较多。祾恩门、祾恩殿台基石构件残坏,走闪严重。三座门过木糟腐朽,瓦件脱落。石桥栏板坠落,宝城墙垛墙、宇墙大多损毁。现正在修茸的庆陵,已一改往日的凄凉而变得金碧辉煌,不久将会对游人开放。有一修缮工人为我们打开了陵恩门,得以见到修饰一新的祾恩殿,这个中年人看得出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却能出口成章地讲述一些口口相传的明史故事,我惊叹他的记忆力,看来人只要想学习通过各种形式都能学到。
    过沟下坎,穿过庄稼地,献陵来到眼前。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的长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安徽凤阳;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二十一日册立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于饮安殿,享年48岁,执政不足一年。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主讲人——温文尔雅的拂尘,特意提到,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才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因此献陵的规模不大。
    当气势浩大的长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已感到疲劳,纷纷坐在了祾恩门前的金属栏杆上,听美丽的小海讲课,她的口齿清楚、声音动听,为大家释放了一些劳顿。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 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是明代颇有作为的皇帝。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这位美髯公的名气很大,因为政变夺权而成为现代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可见他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他,才会迁都北上,才会有了北京的明十三陵这样恢宏的皇家陵园。长陵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西90度,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珍贵,主要是由于规模大等级高、用材考究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优质楠木加工而成、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而著称。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报告人是旅友。我早已注意到,一路上只要有时间旅友就掏出自己的作业复习,非常认真。这是一位身着迷彩服帅气的小伙子,不善言表,憨厚质朴而又有亲和力,具有军人的气质。但当他打开他的讲稿,流畅地介绍着景陵的主人和陵墓的时候,却是措辞严谨而精彩,和他给人“不善言表”的印象形成了反差。他除了讲宣宗在治国方面的成就和个性,如在用人行政上亲贤臣、远佞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免受灾地区的田赋;生活上提倡节俭、反对奢糜以外,还讲了宣宗皇帝还是个能书善画、精于骑射、多才多艺的君王。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陵园一遵献陵的俭制。现在,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进深三间,后有抱厦一间,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的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这也是景陵看起来保存的较好的原因。
    当夕阳照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一字排开坐在永陵陵恩门的石台阶上了,听大明子讲世宗和永陵。他的认真准备没有白费,把世宗在位45年的为政为人的三个特点讲很精彩,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内外结怨皆深。还举了一个“宫婢之变”殒命者二百余人的例子,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世宗暴虐可见一斑。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死时60岁,是明朝寿命最长的皇帝。永陵的修建用了约10年的时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了修整。
    前往最后的德陵路上,太阳正在落山,边走边拍摄夕阳西下的美景,那浓妆淡抹的晚霞,那火红的落日、那起伏的山峦、近景那张扬的树枝,构成了一幅壮美而温馨的画卷。这也意味着活动进入尾声。到达德陵时,太阳已落到山后,但晚霞还在。这一天的结束语,是由牦牛发布的,他认真地介绍着德陵,执意要做一个善始善终的典范。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朱由校是光宗的长子,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启。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23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牦牛对熹宗英年早逝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对陵园做了介绍。
        我的表差5分18点时,启程往314路汽车站进发,虽然已暴走一天,但回程的脚步并没有放慢。满载着风尘和古迹探究的满足,当然会觉得脚步沉、背包沉。一路走着,耳边还回响着每个人报告后,队友们热烈的掌声,我想那时讲者心中一定是暖融融的;一路走着,仍然感受着一天来那种和谐的气氛;一路走着,个个都是飒爽的出走社员。不禁使我想起路上牦牛几次扯着嗓子唱起的一首老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1,2,3,4。
    刘工于2007年2月13日
  • xulaoshi
    赞!
    2021年2月18日
  • 行香子

    刘工的课后总结真详细!推荐!

     有您这份报告,后人备课可以偷点懒了,呵呵

    2007年2月15日
  • 老九

    写的真好!回忆美好时光。

    2007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