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山出走记—6月8日出走刻木村-刻木山-官亭水库结题报告   

  • 云端漫步 2014年6月10日

    【进程】

    8:00从家出发,乘5路公交到津市车站

    8:30津市汽车站,乘津市——慈利班车至新安镇

    9:36新安镇,徒步到S304与至马头铺乡道交界处,等车

    10:00乘澧县——洞市班车至刻木山村,车至阶磴子时因交通事故堵车1个多小时

    12:05刻木山牌楼处下车,开始徒步

    12:45山中一棵大树下,路餐

    14:00刻木山顶的刻木寺,观景

    15:35俄井村,等车

    16:00俄井村,乘俄井——临澧班车至张公庙

    17:00张公庙,乘张家界——津市班车到津市车站

    17:50津市车站,坐5路公交至湖桥

    18:10到家。

    【附录】

    1.开题

        开题时有点无奈,因为想出走而没有机会分担他人的课题。想想长沙走友和北京走友真幸福,每周都有题,小长假还有长题,难的是选择,而我却苦于没有选择。只好自己开题啦,熟悉的附近山水可以多次出走,但重复线路每次要写篇结题报告,对俺这种没有文学细胞的工科生似乎“江郎才尽”,那就到稍远的陌生山岭去寻找智慧和勇气吧。

    2.望刻木山

        下车后,远远望见两座山峰耸立在空中,北边的呈圆锥形,山巅隐隐绰绰有建筑,应是主峰所在,南边的略呈长形,我等肉眼分不出谁高谁低。古人有诗《望刻木山》:“危峰势如削,壁立耸空虚。寺影人烟末,钟声乌路余。不应与天接,偏复有僧居。会欲登高顶,抗怀观古初。”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故,除没有听到钟声外。

    3.登刻木山

        从西边澧县牛桥而上,山路弯弯,疾速上攀。青山意气峥嵘,孤影独享。山巅刻木寺,登高俯瞰,山水尽览。东下至临澧官亭俄井,不见石梁苔茎,水泥路畅通无阻,依然唯我独行,不禁感慨路的利用率。

    4.总结

        早8点出门,18点多回家,10个多小时,徒步登山3.5小时,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坐车或等车。感觉没有找到智慧和勇气,但收获了美景和新鲜感,还有几个香桃和一把紫苏,更重要的是对这片山及周边交通情况有所了解,可以扩展几条出走线路。

    【开销】

    36元。

      去16.5元(其中:公交1.5元, 津市——新安10元,新安——刻木山村5元)

      回19.5元(其中:俄井——张公庙9元,张公庙——津市9元,公交1.5元)

  • 大头皮鞋

    “刻木娘娘”的故事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七,总是有不少人带着香、蜡,前往刻木山去祭拜“刻木娘娘”。
            “刻木娘娘”为啥受到百姓敬供?说来有几分神秘。
            故事发生在临澧县官亭乡。据说很早以前,山下住着一户丁姓人家,丈夫被官府拉去当兵,战死疆场,留下30多岁的贤妻与遗腹子丁兰相依为命。善良的妻子为了给丁家支撑门户,独守空房,没再嫁人。
            她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种田、纺纱织布赚来的血汗钱供儿读书。指望儿子日后金榜提名,改换门庭。谁知,娇生惯养了的丁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逃学,并惹是生非,先生拿他没法,让他退学回家。
            丁兰回到家里,啥事也不做,过着“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的少爷生活。没几年,几亩良田被他卖得一分不剩,家里穷得叮当响。没吃没穿的他,脾气更加点得火燃,对母亲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当地百姓不敢得罪他,暗地给他取了个绰号“犟作瘟”。
            光阴似箭,一转眼,“犟作瘟”三十有余,还是光棍一个。这时,母亲年近古稀,体弱多病,力不从心,便苦口婆心对他说:“儿,娘没给你娶个媳妇,深感内疚。 如今,娘老了,只能在家做些家务活了。你要发奋,勤耕苦做,把家搞好了,不愁娶不到堂客。”娘的肺腑之言,似乎打动了“犟作瘟”那颗冰冷的心,儿说: “好,我耕田,你送饭。”
             谁知,没过几天,吃不了苦的丁兰又旧病复法,有事没事找母亲发火,饭送早了,挨骂;送迟了,遭打。母亲拿他没法,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一天,丁兰正在耕 田,突然抬头看见,对面山上一只小羊将两肢前蹄跪到母亲腿下,用嘴吸吮“妈妈”的乳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心。“我丁兰还是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怎 么连禽兽都不如?!父亲死后,是娘尿一把,屎一把,好不容易把我拉扯大。如今,她老了,搞不动了,我应该让她老人家坐享清福才是。”想到此,他眉毛尖上都 是劲,不停挥舞牛鞭,不一会,一块田就耕得仅剩一只角了。正在这时,母亲提着香喷喷的饭菜来了。丁兰见母亲步行艰难,想让她少走一段,情急之中却忘了放下 手中的牛鞭,飞快跑过来。母亲见儿来势“凶猛”,误认为饭送迟了又要遭打,与其长期受儿皮肉之苦,倒不如早些寻个自尽。她心一横,猛地向路旁一棵樟树撞 去。顿时,血流如涌,命归西天。丁兰忏悔不已,抱着母亲遗体哭天唤地,“娘呀!您死得好惨啊,只怪您这个不孝顺的儿,不该拿着牛鞭上田。”于是,他将牛鞭 折断几节,甩向远方。请人安葬母亲后,又来到母亲撞死的那颗树前,哭了整整三天三夜,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仿佛看到,那树干上一块块紫红色的血迹慢慢融 合在一起,又渐渐向四周扩大,当中出现了母亲那慈祥的面容。
             “这莫非是母亲的化身?”于是,他将这颗树砍倒,请来一位手艺高超的雕匠,雕成了母亲的真容,每天早晨起来,为“母亲”洗脸、梳头,一日三餐,将热饭热菜 送到“母亲”面前。冬天,为了不让“母亲”受凉,将厚被盖在“母亲”身上;夏天,为了不让“母亲”蚊虫叮咬,帮她打扇驱赶。白天下田劳动,他就将“母亲” 背到田边树阴下;收割季节,他请“母亲”帮他看谷。说来也怪,有“母亲”在场,麻雀都不敢飞来吃谷。有时天气突变,邻居晒场雨如桶倒,他的晒谷场上却滴雨 不落。不到三年,他的家便旧貌换新颜。不久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妻子,还添了一个心肝宝贝。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甜甜蜜蜜。乡亲们说:“这是丁兰母亲显的灵。 我们何不给她修个庙宇,也让她老人家发发慈悲,保咱百姓富裕。”说干就干,大伙有力的出力,有料的献料,很快,就在山顶上修起了一座精致的庙宇,竣工后, 将“娘娘”请到了神龛。因为这个“娘娘”是用木雕的,所以称为“刻木娘娘”。此山,也叫刻木山,一直沿用至今。

    2014年7月06日
  • 大头皮鞋
    山间多蝶,有见否?


     

    2014年7月06日
  • 此用户不存在
    车费有点小贵  坐车时间有点长  
    山还是很想去看看
     
    2014年6月10日
1204 浏览   3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