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6月9日市井雅聚:寻访北京“遗产”总结报告   

  • 大狮 2007年6月12日

    【过程记录】

                                                 倾听
                                                    ——倾听北京,倾听历史
         王侯将相的尔虞我诈是历史,才子佳人的恩爱情仇是历史,但相较于平常人的生活,这些却不过是沧海一粟!四合院已经成了北京的一张名片,平凡寺庙记录了老北京生活的一个侧面,这些是老北京历史中的历史。王侯将相有人树碑立传,才子佳人有人歌唱吟咏,但是,平常如水的生活鲜有记载。然而,建筑——那时生活的人们遗留下的建筑,却透露出那时生活的点滴……。(有关图片请见07.06.09.倾听——中国遗产日之行 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635
     
         我终于赶到西四北三条11号的时候在门口碰到马工,忙问刘工、李工,“我们转了一圈,然后到东边的一个寺庙看看去了!”这时,我远远的看见刘工、李工也走了过来,后面早到了的genghong和煽木也走过来了,我忙再联系已经到达的木公和冰茶。见了面原来这二人是老相识了!但打给本想参加的楠澜的电话却是无法接通。
     
          这11号院现在是所幼儿园,门口设了签到簿,签到之后我们信步走入这古老而又年轻的院落。
    这是一个四进的四合院。进了大门是倒座房七间,二门便是垂花门。垂花门比较素净,但是院子的主人不愿放过任何机会,在下横檐还是镂空雕刻了一些缠枝花卉,表现主人的富贵和审美情趣。垂花门仪门大开,欢迎着到来的贵客。我们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从仪门而入,充当了一回贵客!仪门正对着的就是正堂。正堂是三间,旁边的耳房(又称鱼腮儿)是一破二,所以仍是三明两暗的构架。看垂花门和正堂的形制这所院落应该是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的私宅。院子的东北角是通往贯穿整个院落的夹道,只有通过这个夹道才可以到院落中的每个院子。
         走遍整个院落,看得出格局大致整齐,倒座房、正堂、正房、后罩房依次排列,院子里种着各色树木:枝横影扶疏的海棠、挺拔傲立的银杏、隐士一般的柞树,还有硕果累累的核桃树。树下安置着滑梯、绳网等孩子们的娱乐设施,一些“大孩子”正在上面乐此不疲地爬上滑下,回忆着童年的好时光。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仿佛看见了幼儿园里的孩子在玩,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化做星星点点的光影,洒在滑梯上,洒在地上,洒在钻来爬去的孩子们身上。风吹过,树枝摇动,光又化做块块碎金随风晃动,就象万花筒似的……。
         东北角的跨院是所别致的花园。歇山顶的游廊通往假山上的小楼。那,或许是主人静心读书的所在,或许是与人密谈的场所。幽幽处所,引人遐想。
    真是人多好办事。就在我在这儿胡思乱想的时候,大家打听到一个好消息:开放的这几家文保单位不限制人数!经民主协商,我们当即决定改变计划,先去柏林寺看能不能进,不行,再按原计划去广化寺。决定之后我又想起没打通电话的楠澜,不能让一个革命同志掉队呀!这回电话通了,但说电话不对,只好作罢。我们一行八人直奔柏林寺。
         狮公曰:看了这个院子感觉真好!花木扶疏,房子宽敞明亮,而且房子的布局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根本不象现在的建筑,楼与楼之间空间逼仄,感觉很压抑。听说以前北京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四合院。即使住不了四合院,象美国似的,有前后小花园也凑合了。可是想一下,美国才多少人啊?!所以,通过参观这个四合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一定要计划生育啊!
     
          柏林寺果然不限制人数!岂止不限制人数,连签到簿都没有!白白让我打了那么多次电话,白白让我浪费那么多时间!柏林寺的原来的大门大概已经全部改造成锅炉房了,我们是从西边后开的便门进去的。进了门我们马上被内照壁上的雕刻吸引住了!现在还能见到的多一半的内照壁,就这多一半也有几乎一个篮球场那么长!灰顶覆瓦,朱红色的墙使墙上的灰色的砖雕十分抢眼。砖雕是采用浮雕方式雕刻,璎珞托护着宝瓶,宝瓶中枝枝蔓蔓长出七宝菩提树来,菩提树中还应有一些物什,但原来的物品已经脱落,不知道是什么了。整个构图丰满、圆润,婀娜而不失端庄,精简又透出繁复,真是难得的精品!
         柏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共五进院落。中轴的东西两侧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齐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在西配殿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举办《北京老城保护调查》的展览,说是展览,半有些沙龙的味道,还吸引了很多外籍人士。展览对北京古建、文化的不被重视和保护中的错误怀有深刻的忡忡之意。使参观的人在老城保护方面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发。
         著名的维摩阁在柏林寺的最北侧,它自成院落,为双层建筑,东西两侧建有翼楼。虽是开放日,但门扉紧闭铁将军把门,我们只得“遥望”了!维摩阁内曾保存中国唯一存留的龙藏经版。佛教经典从唐代起称为“藏”,龙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镌刻的佛学大丛书,其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为史书所不载的史料,多可从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这部龙藏刊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乾隆三年(1738),经版有78230块,经书7240卷。经版系选用上好的梨木雕造,刀法洗炼,字体浑厚端秀,由于印刷量极少,因此经版至今字口锋棱俱在,完整如新,经版于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
         在寺西北角我们又碰到了绿野的一些走友,寒暄中一看表,已至午时,赶紧招呼同志们前往下一站。就在寻寺的东路时,因游客已渐稀少,见东侧禅房廊柱矗立,耳边人声渐远,鸟声啁啾,觉得禅意略起。但时间紧迫,不敢多停,快步出寺去了……
         狮公曰:看了这个院子感觉真好!院子宽绰房子高,我看着好,大家也都看着好,这不,这么个小庙有八九家单位办公,还不算没挂牌的!以保护北京老城文化为己任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这里的西配殿办公。这个中心办的展览里就提到不少单位占用古建办公,可就忘了提提柏林寺。哎,人那……
     
         广化寺和柏林寺不一样了。因为是佛教活动场所,整个寺院焕然一新,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一个不少,文殊殿、普贤殿等配殿分列两厢,布局齐整、规格严谨。各个殿前香烟缭绕,拜团上常有善男信女跪拜祈福。大概因为这里是上善之地吧,庙中常见到一些寺外之物——如高官门前的石鼓、略有残破的铁狮子——收留至此,使之免于流落不知所终。
         寺的东跨院是座佛学学校。古院幽幽,学堂寂静。院子里树木茂盛,南侧倒座房是图书馆。房门半掩,从门缝望去,却是妙龄女子伏案午休。疑虑中退身回来,向正北的学堂走去。这学堂高大、宽敞,话筒、多媒体投影仪等电子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生的椅子都是那种仿古的太师椅!学堂的后面是幅硕大的壁画,画的是佛祖讲经说法,坛下一众弟子聆听宝训,整幅画显得富丽堂皇。我正看画听见背后有说话声,听对话,知道这胖大的法师原来就是上课的教师,只是觉得这和尚有些似智深长老,心中想着觉得好笑。
         在寺内巡游,忽听有佛乐声声,轻轻的、柔柔的、却是清清楚楚的传了过来。起步寻声而去,走不多远,声音就没了。驻足片刻,声音又起,再寻声而走,却又觉得声音在背后。正犹豫间,忽然声音大作,寻声一望,所谓佛乐原来是殿角悬着的风铃!风铃看上去很不起眼。悬板上吊着长短不同的五枝铜管,下面的招风牌牵动铃锤敲击铜管。与平常的风铃所不同的是,在五枝铜管的中部偏上的位置打有圆孔。我对乐器、乐理不懂,是不是因为管为黄铜所制、打孔的位置和长度适中才让风声转变成如此美妙的乐声呢?不知道。只觉得风乍起,铃声完全无一般风铃那样尖锐和刺耳,是缓缓的传来,象佛祖轻声低训,又如柔声告诫。声不高但入心,话不多而中意。耳边铃音悦耳,肚子这是杀风景的也来应和,也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地慌!”,走吧,吃饭去!
         狮公曰:看了这个院子感觉真好!院子新的,房子新的,尤其微风过后,风铃轻动曼妙无比!可惜,住这的得受管制,早晚课就当是上班,不能吃肉喝酒吗有点过,就怕跟个二十五岁以下女施主搭咯两句还得遭人白眼……。算了吧,在我小窝里忍着吧!
     
         多亏马工指点加冰茶的一路打探,好不容易七拐八扭转到了九门小吃。这家店顾不得浏览什么了,只是觉得院子很小、厅堂很大。先糊弄好肚子。这里东西真不少,我们大家点完之后又聚到一起吃。我和“三工”(刘工、李工、马工)相识便是在老九组织的十三陵游。李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雪里蕻黄豆(不好意思,谁让我这个人好吃呢!),绿菜衬黄豆,不仅养眼,而且好吃!这次李工仍未空手而来,带来了自制的泡菜和酥脆的花生豆,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餐毕我们返回停车的广化寺,选择沿后海“海”边的走回去。“海”边杨柳萋萋,人头攒动。游泳健身的、吹拉弹唱的,或坐或立,享受着水边的阴凉。放眼“海”中,睡莲静静地在“海”面绽放,鱼鹰一动不动地站在横杆上,眼睛紧紧盯着水里,“海”面飘荡中三两只游船,偶尔有一两群野鸭嬉戏在游船与岸边之间。看着太阳已然西斜,我们不敢耽搁,一路驱车来到张自忠将军故居。
     
          故居是张自忠将军于民国二十三年购得的。将军去世后,自幼跟随张自忠长大的侄女张廉瑜于民国三十六年在张自忠故居创办了自忠小学。故居原为三进院落,现存两进。张自忠卧室所在的东院中,北侧的房屋门框上钉着“张自忠将军卧室”、“张自忠将军盥洗室” 的铜牌。院中立有1988年刻制的纪念碑,碑上刻有周恩来当年为张自忠将军题写的悼词:“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西院现在是张自忠将军生平展览室。图文并茂、简单扼要介绍了将军的一生:
          张自忠(1891--1940)山东省临清县人,字荩忱。时任29军38师师长,“七七事变”时,正在天津兼任市长。1937年7月28日夜,29军残部奉命撤往保定,张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他不愿在沦陷后的北平与敌伪周旋,遂于当年9月弃职秘密潜往天津,转道南下,率冯玉祥旧部59军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后因对日作战功勋卓著,升任为第33集团军中将司令,并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枣宜战役”中,身中六弹,牺牲在大兴山区战场上。张自忠是中国抗战牺牲在前线的官阶最高的将领。
       参观完毕,刘工在留言簿上代表我们大家表达了对将军的敬意。
     
          我们来到鲁迅中学的时候保安已经不让进了,经刘工她们几经央求,而且刘工告诉他们原来她就是这所学校学习过,是老校友了。里面出来个学校的负责人才同意刘工“携”我们一行七人而入。刘工充当起临时导游带着我们到各个地方转悠。
         查看有关史料,我们参观的鲁迅中学的办校史只是从1908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起,即使鲁迅中学自己的介绍也是这样写的,但因为我们有鲁迅中学的老校友——刘工——随行,使我们又知道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鲁迅中学其实应当从始建于1901年的“笃志学堂”算起,之后陆续用过“笃志女中”、“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北京第158中学”等名称。因鲁迅先生1923-1926年曾在“女师大”执教,1996年该校才正式更名为“鲁迅中学”。 这所学校还有一段光荣历史: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该校女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因参加反对段祺瑞政府卖国求荣的游行,被枪杀在政府门前。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以纪念这两位自由的斗士。现在在主教学区的西侧的院子里还建立了“三一八”遇难烈士纪念碑以纪念两位烈士。
         因为始建时是教会学校,现在的校园里还处处可见西方建筑式样和教会建筑的痕迹。比较典型的就是长长的玻璃窗和操场东侧的大房子——刘工说,那里原来是个礼堂。我看学校里房屋的布局和一些细部,我猜原来学校的设计者应该是英国人或是美国人。我们穿行在校园的廊柱下,仿佛时光倒流,来到了“从前”……。刘工兴冲冲地带着我们看看她原来上课的屋子,回忆着往事……。
         学校保护的很好,不仅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而且,一些细部也是修旧如旧。校园后面新楼也是仿旧建筑,避免与老建筑形成巨大的反差。全校只有操场是最能体现现代的产物。还有正在上课的学生,仿佛在提醒你这是二十一世纪了。
         狮公曰:看了这个院子感觉真好!已经一百多年了,砖角仍然分明,楼体不裂不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行业标准,皇上也根本不重视这帮工匠的疾苦(其实他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这工程质量怎么就那么好呢?少说也有整整一百年了,够綦江县彩虹桥塌三十三遍的了!1908年,庚子赔款已经是第七年了,马关的赔款也还没完呢!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这个钱那个钱要出、要给,这个御史黄瑞麟没事撑的奏请设立什么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朝廷还活不活了?大清的官员也是人啊!老太后真是老了,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就同意了?难道反动、腐朽、没落、残酷欺压劳动人民、逆历史车轮而动、反革命洪流的满清朝廷也提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我不信,这也就是装装样子罢了!
     
          参观完鲁迅中学,马工提议我们去附近的李大钊故居看看。因为拆迁,本来很近的路,我们绕了一大圈才走了过去。李大钊故居四点半闭馆,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差一刻五点了。又是几经交涉,保安请出了值班的一位负责人刘女士,负责人见在“中国遗产日”有这么多人来,而且还有几位年龄颇大的同志,便破例让我们进去了。但无奈的告诉我们,因为已经闭馆,讲解员也走了,展室的门没法开了,我们只能在院子里看看,隔着玻璃看室内的陈设了。我们连声说,不要紧,不要紧。快步走了进去。刘女士介绍说,李大钊的故居原来只是北边的这个三合院。为了立馆,向南连通了一个院子,作为影像放映馆和公共卫生设施。李大钊当时的收入相当高,一个月的收入就可以买下这么一个院子,但是他把他大多数收入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作为党的经费了。隔着玻璃向屋内望去,仿照当时李大钊及家人当时的情况摆置了一些物品,陈设非常简单。为了不过多打扰,我们匆匆一瞥,就退了出来。
          狮公曰:看了这个院子感觉真好!院子虽小但很雅致,院子西侧还种了一些翠竹。我胡乱猜想:这不仅仅是为了绿化,好象也是喻人吧?但不知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守常先生作何感想?
     
          夕阳之下,我们挥手告别,结束了这有意义的一个周末。
     

    【有关评述】

    首先是应当做个检讨:没有想到革命形式这么好(开放的单位根本不限人数、不查对身份),没有想到人民群众革命干劲这么高(一个还没走完已经探讨是不是要全走到了),致使虽然超-超额完成预定计划,但整个过程显得有些仓促。在这里,我先对参加出走的同志们说声:对不起了!
    其次,可以说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这里应先表扬木公、冰茶二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根本没法一天走六个文保单位,而且冰茶同志积极探路,表现出一个好同志的高风亮节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再说说“三工”,在我们这一小撮人里是三位长者,但在骄阳之下毫不畏惧,尤其在去九门小吃的路上发出:“这点路算什么,相比较十三陵游来讲小菜一碟,而且是豆芽菜的那种!”,表现出大无畏精神和良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护、关心其他队友,尤其是李工更为典范;查看有关史料,我们参观的鲁迅中学的办校史只是从1908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起,即使鲁迅中学的校史也是这样写的,但因为我们有鲁迅中学的老校友——刘工——随行,使我们又知道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也因为马工我们才有机会参观了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居,真可以称得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否则,真是“无缘对面不相识”了。老煽木虽是邂逅,但也毫不客气,在游览时指点古建知识,从九门小吃出来回去时候积极申请带路,表现出一个老社友的良好表现;genghong同志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好人好事表扬完了,现在说说扫兴的——九门小吃。我没好意思在出走过程里说,怕煞风景。说实话,小吃我吃过糟糕的,但没吃过那么糟糕的!我们事先明白那里贵,但没想到那里的小吃质量那么差。以我为例:我点了一盘甜食(有艾窝窝、驴打滚、年糕、枣糕、豌豆黄)、一碗小肠陈的卤煮火烧、一小碗奶酪、一小碗炒肝、一小碗豆汁、一小碗豆腐脑、一盘炒疙瘩。这里边甜食可以定在不错一级(评定依据:艾窝窝是用糯米打烂搅和而成,没有偷工减料;驴打滚粘糯适口,卷馅合适,扑面适当;年糕、枣糕罗面细致,年糕的馅是糗得的,枣没吃到坏的;豌豆黄没吃到,但看上去色泽是纯豌豆所制,澄沙细致),卤煮火烧定在能吃一级(评定依据:投料不足、汤混、肠不烂,火烧硬,但比我住的小区门口两安徽人做的强)、一小碗豆汁定在能喝一级(评定依据:热的火候没过,没调淀粉,但兑的水偏多,豆汁味不足),余下都在级外,尤其是炒肝!那里的价格除我买的那份甜食、奶酪外,其它我买的食品普遍比外边贵60%—140%。
     
    如果平时想去柏林寺,可称去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即可;
    广化寺平时就开放,周六、日有佛学课。周六是低级班,周日是中级班;
    李大钊故居门票10.00/人;
    其它三处平时不对外。
     
     

    【财务记录】

    交通费:0
    住宿费:0
    门票  :0
    饮料费:0
    餐费  :以我为例总计是39.00
            甜食:10.00/盘
            卤煮火烧(大碗):12.00/碗
            豆汁:2.00/小碗
            其它的记不清价格了。
  • 刘工
    先谢谢大狮发起的活动,我们放弃了妙峰山的计划,投靠大狮。报告写得好!学术性强又很有趣。我也正在写点东西,争取明天上传。特别感谢大狮、木公和冰茶,以车代步太重要了。古城北京可访的地方多了去了,盼望多发起这类活动,再次感谢!
    2007年6月12日
  • 开心

    好长的报告啊~~

     

    2007年6月12日
  • 小海

    错过了一次难得的受教育的机会,遗憾泥~~

    200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