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 刘工 2007年6月12日
    出走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2007年6月9日)——刘工
    由大狮发起的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走访古迹和遗址活动顺利、超额完成,并使人回味无穷,访古兴趣大增。我们一行8人,大狮和煽木已认识,与稳重而清纯的genghong 、风度靓丽的“冰茶”、帅气的“木公”一见如故,一路同行和谐、愉快。特别是大狮和木公两位“车老板”为我们高效率地走访6处立下了汗马功劳。
    1.西四北三条胡同
    第一站是西四北三条胡同,这一胡同属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范围,元、明朝代的鸣玉坊,1911年改名报子胡同,从胡同中的多株古老的槐树可以看到胡同的沧桑。胡同虽只有527米长,但以隆昌寺和名人故居而闻名遐尔。3号院为隆昌寺遗址(注:山门匾额上刻的是“隆长寺”),虽然山门、部分围墙、宏伟的三进院大殿还在,但早已没了寺院的模样,市民云居在此,瓜分了庙产,见缝插针盖满了房子,我们凭借山门石匾额上刻的字依稀确定隆昌寺遗址,我心里掠过一丝凄凉,真是文化的悲哀,但对于百姓来说生存是第一位,文化是第二位的。
    19号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大师的故居,没有开放,但门脸装饰得很气派。
    我们重点参观的11号院是北京市四合院文物保护单位。大院曾是原国民党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先生的旧居,现在是西四北幼儿园。大狮对北京的四合院颇有研究,介绍了四合院的规制、建筑结构和整体布局,从门廊、影壁、院子的规模等分析院子主人的官衔等级,马工不时地进行补充,他们的导游极富文化内涵,棒极了,吸引的好多参观者站在我们旁边聆听,与通古论今的大狮和马工为伍,不由得有些自豪!这套四合院较为典型,中等规模的四进院,还有跨院,跨院也是四合院,还有走廊、楼亭、假山等,很有气派。在马福祥先生之前是何人居住不得而知,能看出原来的规模更大一些,想必是达官显贵的居所。
    2.柏林寺遗址
    我们分别搭乘大狮和木公的车,很快到达了第二个目标。柏林寺位于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我们走进敞开的大门,进入视野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遗址。寺院始建于元代(公元1347年),占地2.4万平方米,是京城著名的古刹之一。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到了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祯为其父康熙祝六十大寿,再次修茸,康熙帝特赐“万古柏林”匾额,悬于正殿内。尽管我们不能进入大殿参观,匾额也没有看到,庙宇部分被毁和被占用,但高大的殿堂也能看出昔日的辉煌。
    柏林寺的建筑分三路五进院,主要殿堂建于中路,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无量佛殿、大悲坛院,大悲坛院内有高两层的藏经楼。殿与殿之间都长有上百年的古树。东路为一排配殿,现已作为它用。西路为行宫,建于1713年,现已看不出行宫模样,院内现存“龙龟石”是一块天然形成的龙龟图案的大理石,图纹清晰,形似意似,维妙维俏。只可惜石画外面安装了玻璃罩,由于反光,照片排的不好。这些主要建筑除了山门以外,均保存的较好,有的还有近期修缮过的痕迹,使我们看到了一座较完整的柏林寺。这里曾是清代的佛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柏林寺遗址为北京图书馆分馆,现为文化部干部学院。将要离开柏林寺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大家在大雄宝殿前留下了合影,将我们的依恋也留在了那一刻。
    3.广化寺
    当我们进到广化寺,就大不一样了,从山门、围墙到各殿的建筑全部修饰一新,雕柱画梁、油彩艳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修缮较好的寺院之一,也难怪,广化寺历史上就是京城著名的十刹之一。进得山门就是钟楼和鼓楼,二进院为雄伟的天王殿,值得一提的是殿的后墙分立后门两边有两大块红铜雕刻版,各雕着4个金刚佛像,8大金刚形态各异,雕刻精美,个个慈眉善目,不像我想象中金刚的彪悍,而都是平和、轻柔的中性人模样。三进院是五佛宝殿,为两层屋檐,比天王殿高大,大狮说一般寺里的建筑都是逐渐高大的,真的不错,从建筑美学上看,也应该是越到后面建筑物越高才对。四进院是祖师殿和藏经楼,为两层楼,是寺内最高大的建筑了,大狮说得一点不错。寺内两边分列有侧殿,侧殿前都有长廊,侧殿后面还有多间房屋,是僧人们的住室和佛教讲堂,因为该寺不仅香火旺,每周还开办佛教文化班,讲经说法。在右侧殿的走廊上,见一老僧坐在门前喝茶休息,与其攀谈,得知老者86岁高龄,他精神和身体均好,与其自幼出家修身养性不无关系。使我想起在峨眉山的报国寺遇到的一位老僧92岁还在徒弟的陪同下每天散步不止。看来人无杂念或少烦恼是长寿的秘诀。
    4.九门小吃街
    广化寺拜佛出来,在马工的倡导下直奔后海著名的“九门小吃街”午餐。北京小吃种类繁多,但肚子有限。我们8个人各自选择不同的小吃,也摆起了两桌琳琅满目,数来有20多种,我的花费是30元,虽然有点FB,但尝到了各种北京小吃,这就是会餐之优势。然而大家赞不绝口的是李工自制的泡菜和花生粘,并且一扫而光。我的体会,吃饭并不完全在吃什麽,而是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况且以北京传统小吃为午餐,对于我们的市井访古出走再合适不过了。
    5.张自忠故居
    找到张自忠故居时,已过了下午3点,虽已过了观展时间,但看门的老师还是慷慨地让我们进去参观。故居设在府右街的自忠小学校园的右跨院内,是一处三合院的格局,正房是居室陈列馆,院内还有一纪念碑。往西的跨院里有一个张自忠将军生平及业绩展览馆。参观后我代大家在留言簿上写了“张自忠将军不朽,出走社八人于中国文化遗产日”。
    6.北京女子师范旧址
    到达鲁迅中学也已过了参观时限,在我们诚恳请求下,如愿以偿。这所中学是我的母校之一,在1963年至1965年,我的初中三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来到40多年前学习生活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使我想起了专注的课堂、课间休息的兴高采烈、考试的紧张、烈士纪念碑前的庄严。进得校园看到学校古朴而华丽的建筑风格,煽木便脱口而出:“这以前是教会学校吧”,煽木真有学问。我的印象是:母校始建于1901年,是笃志学堂,是一所女子教会学校,后改为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京女八中,文革后改为男女混合校更名北京158中,现为鲁迅中学。在学校教学楼前的校训中就有:笃志报国、坚韧不拔、博采众长、实事求是,也可看出历史对学校的影响。这所学校以她的建校历史和校舍建筑风格而著名。
    我在校读书期间,女八中为北京的中上等级的中学,当时的校长是王震将军的夫人王季清女士,治校朴素严谨,使学校人才济济。虽然我高中和大学上的都是名校,但在我梦中出现的却常常是儿时的生活,包括这所我不能忘却的母校。2001年建校100周年庆典时,我和老同学们重回母校,在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纪念碑前合影,在我们班教室前合影,我一直有一种眷恋,这次参观又有同样的心情。最后我们大家在鲁迅塑像前合影留念,圆满结束这次出走课题。
    7.李大钊故居
    听马工说李大钊故居就在附近,我们的心又活了,还想使活动“锦上添花”。二话没说开步走,到李大钊故居虽然也过了开馆时间,但心诚则灵。1920~1924年,李大钊在此居住,1997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总占地1000平方米。李大钊一家租住北院,也是一套四合院,正房为卧室和堂屋,西厢房为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和耳房为子女居住。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前辈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直接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离开李大钊故居后,我们才知道就在李大钊故居斜对面的胡同里有一座红砖楼房,哪里就是马工的故居,难怪马工对这一带胡同很熟悉,原来有幸与李大钊故居为邻。
    一天的活动在下午5点结束,大家都心满意足。我们告别前,都与大狮约定,以后希望还有这样的访、走活动,genghong 还强烈要求再走十三陵,因为她上次没能跟随老九出走,至今遗憾。
  • 刘工
    谢谢小撮社长指点,文中错字已改,今后请多多指导,谢谢!
    2007年6月13日
  • 木头奇奇
    那位广化寺的老者86岁了,祖籍河北张家口人,细问系蔚县人。很和蔼,祝他老人这长寿。在广化寺安养晚年,福气呦。
    2007年6月12日
  • 1992

    刘工的记录丰富翔实,当日情景历历在目。尤其感谢您在鲁迅中学的引导与讲解,更为这幽静素朴的学堂增添了文化气韵。

    因为当初老九前辈发起的若干次十三陵活动,我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随队,深感遗憾。八年前游览定陵是我首次北京之行中最难忘的经历,总觉得那些肃穆沉重的石刻建筑对我产生着无名的吸引力与召唤力,因此遍访十三陵一直是个小小愿望。不仅是大狮,只要是走过这条路线的队友,包括马工、李工、简爱和您四位前辈,我都拥护并支持发起再访十三陵活动,以满足我多年之梦想

    2007年6月12日
  • 小撮
    刘工,发现文章有错误可以自己修改,标题右边有一个“操作”菜单,打开它,点击“编辑”,就可以修改了。
    2007年6月12日
  • 刘工
    文发出后才发现错字,特更正:“坚忍”应为“坚韧”;“众心”应为“众长”。实在抱歉!
    200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