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粉丝萧师兄   

  • 小撮 2008年1月17日
    大学教师萧瀚的师道尊严

     

    南方周末 2008-01-17

    □本报记者 苏永通 发自北京

      

    14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的“端307教室”,38岁的法学院副教授萧瀚给他的学生了上“最后一课”。从不使用教案的他,第一次写了一篇演讲稿,题为《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谈及人生、信仰,以及自己那一代人的经历。当天晚上,另一位政法大学教授在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与试图逃课的学生发生冲突。

     

    一周之后,萧瀚突然发表辞职声明。两个本不相识的教师,因一场“师道尊严之争”站到了对立面,对手抛出“阴谋论”,社友质疑其“作秀”,萧瀚被推到风口浪尖,甚至引来谩骂。

     

    众师友不赞成此举。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认为,从“策略上看不合理”,萧瀚应继续坚持,而非言退。法学院副院长何兵也以领导身份发表公开信挽留他。

     

    萧瀚进入法大任教,至今4年整,主要教授“中国宪政史”课程。何兵说,这位老师向来“自由和散漫”,开会经常不到,表格基本不填,经常批评领导,主张教授专权,“弄得我这个‘领导’无从措手”。而在教员角度上,萧瀚却一直在“苦自己”。他的一节课内容,常要花几天闭门备课。他的同事王建勋说,每次讲完课,萧瀚都几乎筋疲力尽,“因为他极其卖力,生怕误人子弟”。

     

    何兵评价萧瀚“不是好员工,却是一个好教员”。而学校从惜才角度极尽宽容。

     

    类似填表这样的琐事,萧瀚与大学里各种条条框框格格不入,在友人看来不免有点迂,贺卫方觉得他追求人格完美近乎“洁癖”。

     

    “他对于一些事情有自己的坚持,而且一定会付诸实践。”何海波,萧瀚的天台同乡兼校友、现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也曾受托做萧瀚的思想工作,告诫他遵守学校相关规则,但“劝不动”。友人说他有时很执拗。在北大求学时,某知名法理学教授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选读”必修课,他因为“没按标准答案作题”而挂科,第二年法学院改革此课,由多位老师一起上,他才交作业过关了事。研究生毕业时,他感慨:“确实,北大不好进。可是,北大真好出。”  

      

    (一) 

     

    1992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本科毕业;1995年后,萧瀚成为北京大学众多“边缘人”的一员;1998年第四次考试,他终于进入燕园,师从钱明星教授攻读民商法硕士。

     

    作为旁听生的萧瀚,并没有把精力花在自习室里。在他看来,复习考试是天下最让人讨厌的事情,而考研中的政治课则是讨厌中之最讨厌。

     

    “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几乎天天都会看到这个瘦削的“小孩”来看书买书,不禁问他:“你是来考研的,还是来研究考研的?”这时候,他已听遍了北大众多名师诸如贺卫方、钱理群、朱苏力的课。

     

    同样毕业于北大的他的同事王建勋,正是在贺卫方的课上第一次见到萧瀚,当时他正手捧《古拉格群岛》课间苦读。有一次,贺卫方还让他在课上讲述了自己的读后感。

     

    入学后,萧瀚继续居住在成府街的胡同里,继续一贯的逍遥——比如逃课,看自己的书;不去图书馆,看自己的书。

     

    萧瀚深受父亲影响,喜欢看书、买书、赠书、办读书会。他的朋友无一例外,赞其学识渊博;他与学者圈的交往层次,更令同龄学人望尘莫及,不限于北大,不限于法学界。

     

    贺卫方眼中的萧瀚遍读文史杂书,视野开阔,不就法论法,愿意思考;有一些多愁善感,常发时代人文精神没落的感慨。在他的研究生同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金锦萍眼里,这位同学时不时能冒出几句很美的话,“我们都开玩笑地说他是吊书袋子的”。

     

    每次朋友见面,萧瀚总会谈及自己近期看过的书和电影,发现什么新观点,还会马上打电话与朋友分享。萧瀚的酒量不大,特别喜欢聊天,话题总离不开国家大事、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经常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金锦萍说,萧瀚关注现实,富有责任感,虽然观点不见得完全客观,“有时有点偏激,但立场中立是肯定的”。

     

    就在“边缘人”的几年里,这位北大旁听生,穿梭于课堂、茶馆、咖啡馆、书店之间,已经结识了贺卫方等学界名人。  

      

    (二)

     

    在萧瀚描述的其师友形象中,他对人格、思想与学问的要求尤为突出。

     

    2000年,萧瀚结识研究国学的学者王焱,并拜其为师,“他是改变我一生的人”,每提及恩师则必以“我老师”称之。王焱透露,萧瀚几次提出要行三拜九叩大礼,他拒绝了。在王焱面前的萧瀚,“有点拘束,怕说错话”。

     

    萧瀚对于王焱的治学以及超然的处世态度崇敬不已,“他秉持着一种已经消亡的古老传统,敬畏学问,对弟子严厉却不失循循善诱的涵养,这是我亲身领教过的真正的师道尊严。”王焱几次批评他沾染北大学子的“虚骄之气”,骄傲狂妄,萧瀚则在一旁保持沉默。他的好友兼师兄谢鸿飞说,在很多方面,萧瀚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尊重老师,尊重知识。“我常常跟他开玩笑说,肯定有很多人会说,‘我的朋友叶菁(萧瀚的真名)。’”

     

    已毕业的2003级龚同学仍记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最大的梦想是筹集资金将‘礼’完整地搬上荧屏。”还记得他表述过这样的“课堂纪律”:“上课你(指学生)走是因为你有事或者我讲得不够好,你吃东西是因为你饿,你睡觉是因为你困。”

     

    在辞职事件之前,萧瀚在博客上阐述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见解:逃课是自由的象征;上课可以睡觉、吃东西,但不能破坏环境影响他人;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老师的话学生随时可以质疑……

     

    萧瀚的学术批评对象,就包括了学界权威、母校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直指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破坏学术规范”。

     

    而当老师的萧瀚,对改变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有着强烈的冲动。他对80后一代有忧虑,但却坚持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应培养他们“自由、独立的学习精神”,大学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而不是奴才。

     

    一个学生回忆,当问及对“封建”一词的看法,专制、落后、保守、残酷……这样的词汇立刻涌出,连她自己也惊讶,“它们是何时悄悄潜入我的大脑并埋伏下来的呢?”而萧瀚的解释只有精辟的六个字“封土地,建诸侯”。这位女学生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之前他们所熟知的历史,完全由教科书构建,“每一个字都是铅印的真理”。

     

    在“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看来,萧瀚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异类”,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个体的权利看得很重,而自我道德要求超乎常人。“他发出声音,和不与人争,同样都势不可挡。”  

      

    (三)

     

    硕士毕业后,萧瀚任职于茅于轼所创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并担任胡舒立主编的《财经》杂志法律顾问。

     

    那时“天则”刚创办“中评网”,萧瀚的名字随着大量的时评开始为人所熟知。在历次公共事件中,从“孙志刚案”,到“刘涌案”、“黄静案”、“佘祥林案”,屡屡能见到萧瀚的身影。尤其在SARS期间,他几乎每天一篇时评,引人关注。而他的真名叶菁,许多人并不知晓。

     

    王建勋发现,这两年萧瀚的时评在减少。“他在克制自己,少写时评,担心时评会破坏甚至摧毁他多文体创作的目标。”萧瀚认为,时评是除了论文之外,“最没有艺术性的文体”,他正准备建立一个时评分博,以让自己的“追远堂”(他的博客)回归到原来清静如水的状态。

     

    萧瀚所教授的“宪政史”独辟蹊径,从先秦开始研究,国内尚无二人。贺卫方说,萧瀚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情感仍在加深。他对学生说,“请不要用‘繁体字’来称呼我们祖先的精神遗产,这是很不敬的,如果硬要给它一个名字的话,就称它为‘传统汉字’吧。”

     

    他写诗,写影评,也写小说。在他的博客里,即使是社会新闻,也能编成工整的七言古体诗。“诗是太阳。”他说。萧瀚依旧书生意气,时而会提到的一句名言来自陈寅恪为王国维作纪念碑铭首提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他当年考研的出租屋里悬挂着。

     

    刘苏里十多年前见到的“文弱书生”萧瀚,与现在基本无异:讲究生活品位,很整齐的头发,很整齐的着装,与人交往,保持礼节;内心依然强悍,“别人不说话的时候,他一定会说”。

     

    一个月前,他才得知,自己眼中的这个“小孩”,已近不惑。

  • patch

    何新就不要提了,嘿嘿

    2008年1月18日
  • 行香子
    感谢南瓜叶!
    2008年1月18日
  • 南瓜叶

    误人子弟札记之三

    最后一课: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

    萧瀚

    在座诸君:你们好!

             我到法大已经整整四年,开了四年的课。今天是你们

    这学期的最后一课,我和大家已经一起度过了美好的17周,如

    果包括今天,总共是27个小时。在这27个小时里,我有幸和大

    家一起回到遥远的中国古代,去遐思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的生活,

    那一切都让我感动。

            说到最后一课,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都德的那篇著名小

    说《最后一课》。我们没有他们当年法国人那么惨,但这最

    后一课,于我却是伤感的。我不打算再讲任何与这门课程相

    关的内容,因为那是讲不完的。今天我只希望自己能够真正

    地来尽一个教师的职责,那就是跟在座诸君聊聊我们每个人

    都正在经历的人生。

           早在一周前,我就在想,我应该怎样讲这最后一课,以

    前各个学期的最后一课,我总是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宏观看法告

    诉大家,但这些话,我在以前的课上都已经讲过,再讲并没有太

    大意义。以前各个学期,我犯下一个严重的过错,就是更多地只是

    进行知识性宣讲,然而,这两年,尤其是今年,我越来越觉得这样

    做一个教师是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与在座诸君有限的交

    往中,我更深切感受到的是朋友们对人生问题的关切,而无论求诸

    他人,还是我自己的经验,这一思考和探索远比知识性的学习更为

    重要。是的,你们正处在花样年华,与你们相比,我已经太老了,几

    乎是你们年龄的两倍。你们降生的那一年,如果是1987年的话,那年

    的年初,中国大学生第一次自发地走上街头,用他们的激情和热血、

    真诚和青春向政府呼吁政治改革,但是没有结果——甚至比没有结

    果更糟糕; 这个现在只躺着一具尸体的广场,它比一切有形的墓碑更为久长,就像

    我的同事海子把自己留在山海关,成了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首诗。

    这些人的名字被人从户口本上永久删除,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

    而你们中甚至可能有人不知道发生过这件事,然而,对于我们,对

    于经历了那个年代的我,却是一生中最重大的社会事件,它已深刻

    地影响我的一生。

           再过一年,这件事情就已经过去二十年了,时光为什么过得如

    此之快,我们来不及流泪,泪却已经干了;我们来不及回忆,回忆

    却已经变成了失忆。但我知道,和我一样经历过这件事的人,会永

    远将这件事留在心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翻出来祭奠一番,那代

    表着我们的青春,代表着关心天下兴亡的青年人第一次的梦想破灭,

    代表着与这个社会初恋的失败,它不可能不是铭心刻骨的。

           我从来没有写过演讲稿,这是第一次,大家知道我没法用教案

    讲课,那样我会张口结舌。但今天,我似乎觉得有写下这篇文字的

    必要,至于是不是会完全按照这稿子讲,我自己也不知道。

           人的一生里会遇到许多事,有小事,有大事,有些事发生仿如

    没有,有些事发生了就再无法遗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能遗

    忘的人和事,当人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这些就构成了一生。

            你们这一生将怎样度过?这是你们一定在考虑的问题,你们

    也一定带着无限的憧憬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

    是共同的,问之万人,答案相同,就是希望过得幸福。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

          《现代汉语辞典》说:“1、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则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

    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拉罗什福科,法国17世纪的思想家说:“幸福在于趣味,而不

    在于事物。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拥有其他

    人觉得可爱的东西。”

          方登纳,一位17、18世纪之交的法国作家说:“幸福就是人们希

    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

           关于幸福,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人言人殊,我就不再举例子。

    法国作家莫洛亚有一篇演讲,谈幸福,他说构成幸福的核心是把自

    己心中自有的美传达给外界的一种精神状态,人所祈求不变的也是

    这种精神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物象。我很认同莫洛亚的这一说法。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人除了灵魂、精神,还有躯体,

    还受着七情六欲等等诸多物质性存在的困扰。《论语》里的颜回能

    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玫瑰》里说一

    天两片面包,依然能够快乐地天天朗诵普希金,至少他们都没到彻

    底断炊的境遇。如果人的基本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一天到晚

    渴望这基本的满足,没办法,这是人性。

             我相信,只要不发生战争,不发生大饥荒,一般而言,你们将

    来不会发生因物质极度困乏而造成的痛苦,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那么

    迫切。但是,物质性的躯体会生病。25年前的1983年,著名报告文

    学作家孟晓云女士曾经写过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真实故事,一位在

    那个国家精神病时代深受迫害与蹂躏的学者钱仁宗,无论在什么样

    的恶劣境遇中,他都热爱学习一切他能接触到的知识,最后他终于

    苦尽甘来,调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在他即将展开鸿图之际,突然

    病倒,一个月后去世,他得的是肝癌晚期。我所知道的看过这篇报

    告文学的人,没有人不是流着眼泪读完的。人在这样的境遇面前,

    是无话可说的,谁也无法与死亡抗衡。但是,一般性的疾病也是很

    折磨人的意志的,不过,一个本性乐观,时常充满幸福感的人,在

    面对疾病甚至绝症的时候也许会更有力量。中山大学的程文超教授

    便是如此,他明知自己得了绝症,与癌症整整斗争了12年,就在最

    后的弥留时刻,他的哭还是为他妻子的憔悴而哭,认为自己拖累了

    家人,他自己则依然保持了昂扬工作的精神状态,这是极其了不起

    的。

            除了疾病,生活的不安定,也会严重影响人的幸福感,一个居

    无定所的人,除非酷爱流浪,一般而言,很难幸福。你们毕业以后,

    如果出去工作,最初肯定要经历一段居无定所的阶段,除非住在父

    母家里。但是,这些问题随着你们的努力工作,一点点都能够解决。

            我今天着重要和诸君讲的问题不是这些纯粹物质性的问题,因

    为这些问题在你们将来一般都不难解决,除非过于物欲的追求,那

    是另一回事。

             我今天最想讲的是,假定我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都能解决,

    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像前面说的那样将自己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

    世界,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精神状态,保持了

    这样的状态便是幸福。

             这当然涉及世界观问题,涉及信仰问题。但这些都是各人自己

    要去解决的问题,我不能在这里布道传教,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隐

    私,所以我不打算谈这个问题。但是信仰之下,应该有一些非常具

    体的获得幸福的方法。依我之见,这个法门只有三个字:

                         爱创造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无论是对什么的爱,都将会是幸福的。

    因为爱是忘我,是付出,是为了别人快乐,为了别人幸福。英国的

    詹姆斯.里德写过一本《基督的人生观》,对于完满人生有个三条件

    说,即一个最终的目标,这涉及信仰,人有这样的最终目标,就能

    将日常生活的所有行动都统一到这一目标之下,而不会发生虚无感

    的问题;是否为自己一个人活着,如果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

    这人不可能幸福,因为太自私,太有我;是否能够处理遇到的一切

    事情,这是前两个条件的延伸,没有前面两条,人就无法处理遇到

    的所有事情。因此,爱就变得极端重要。爱是付出的概念,而不是

    获得的概念。

            你们正处在青春年华,你们遇到的第一个爱的问题就是爱情。

    我不知道在座诸君是否都经历过爱情,这是你们必经的人生一课,

    是这个年龄段里最重要的一课,不管男女,在你们大学毕业之前至

    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成功了,结为百年之好,这是最理想

    的,不成功,那也是重要的人生经历,没有经历这样的阶段,人往

    往难以最真切地理解爱是什么。由于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比

    较单纯,对感情也更能付出,一旦将来工作了,要保持一种比较单

    纯的情感就有难度了,即使你单纯,而别人未必单纯,所以学生时

    代的爱情就变得很重要,因为只有在心灵比较纯净的状态里,才能

    体验到真正爱情的分量,才能真正清晰完整地体验爱一个人,愿意

    为一个人付出的感情状态是什么。 

             中国人向来缺乏情感教育,包括我自己在内,至今并不真懂得

    如何与异性相处,你们也不妨自问,有没有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你

    们现在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比我们正常得多,我们那时候的人与

    爱情为敌,视爱情为洪水猛兽,大学生谈恋爱都会被找去谈话,校

    纪校规里直接禁止学生谈恋爱。如果中学谈恋爱那就绝对是道德败

    坏!可以想见这个国家对待情感的主流观念是多么愚昧!但你们比

    我们要幸运,你们接触到的这个世界至少比我们那时候稍稍多一点

    温情,多一点爱。

            不过,我要提醒你们的是,不要轻易地把爱情和性混为一谈,

    性固然是基本的人欲,但并不总是与爱情同在,在你们这样的纯情

    阶段,我以为应该更重情,而不是性。如果感情未到,急于性结合,

    可能恰恰是最伤害情的,它可能导致的恶果是你不管经历多少性,

    也无法体会爱到底是什么。看看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

    还有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舞女》,也许你们会从艺术家的作品中

    获得一点感悟:情与性不同,有时差得很远,有时甚至是对立的—

    —在它们不能统一的时候。

              有过了爱情,无论成败,你们就不再是少年,你们长大成为成

    人。于是,你忽然发现,你会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朋友,甚至

    去爱陌生人,而以前这个字只是用来说的,从此,你可能不再会说

    个字,却会去做,甚至是完全默默地做,以至于怕被爱的人知道你

    做了爱他们的事情,这个时候,爱早已升华,有点类似英文里的圣

    爱,或者更通俗的说法是博爱。无论哪种爱,只要是真情真性的爱,

    往往离宗教信仰很近,而爱情最容易达到这一点。俄国大文豪蒲宁

    的小说有爱情的百科全书之称,建议你们去读一读他的《爱情学》,

    也译为《爱情法则》,他的其他爱情小说也是美轮美奂,你们有兴

    趣都可以找来看看。

          爱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有一条道路,也通往幸福,就

    是创造。

           创造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思想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

    有技术的创造,生活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创造都会使人达到幸福。

    创造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在本质上是什么,

    是自由!这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在竭力地督促你们能够自由地思

    想,抛开以前那些垃圾教材,要触动你们自己的强烈求知欲,当你

    们打开了自己这扇思维的自由之门以后,你们就会发现,人类的知

    识世界是多么美妙。这个年龄段,就是你们博览群书的年龄,离开

    了大学,你们将会发现,读书的时间会大大减少。所以我热切地希

    望你们考试成绩不要太好,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读教材以外的书,

    你们要在大学时期,打下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

    神、文、史、哲、科、艺。

            神,是神学,就是与信仰相关的一切书,佛教、基督教、伊斯

    兰教、巴哈依教、印度教……,与这些宗教相关的书统统都可属于

    神学范畴,找几本经典的介绍性的好书,接触一下,就会在你们的

    人生观中留下一个伏笔,也许哪天开花结果,你发现自己有信仰

    了,那我祝贺你们;

              文,是文学,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评论,人类数千年来

    的文字艺术精华都在这里了。尤其要多读诗歌和小说,例如诗经楚

    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以及现代诗中的精华,例如顾城、

    海子等等,还有一些译得不错的外国诗。小说中,《红楼梦》、

    《战争与和平》都应该读,前者是中国小说的顶峰,后者是外国小

    说的顶峰,当然还有很多一流的外国小说,作家太多就不举例了。

              史,就是历史,这方面的书也是数不胜数,中国的,《史记》

    总该读吧,本来前四史都应该读,但你们可能会说时间不够,那降

    到最低标准,《史记》是必读的中国史籍,如果有时间也应该读《资

    治通鉴》,至于其他的史书,就看你们自己的兴趣了,不过,比较

    像样的通史性的作品必须读上几部,例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至于

    其他的通史著作没见过特别好的,不读关系也不大。但是,如果对

    其文字以及思想本身要求不很高,仅仅是知识性需求的话,吕思勉

    先生的一些通史性作品还是值得读的,例如他的《白话本国史》。

    外国史方面,可选择的范围很广,例如美国拉尔夫主编的《世界文

    明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汤

    因比的《历史研究》、《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系列等等,就不再

    举例子了。

             哲,就是哲学,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很多,应该从哲学史入手,

    我的经验是德国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最好,其次是美国梯利

    的《西方哲学史》,至于那部名气很大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我并不喜欢。看了这些哲学史著作之后,你自然会知道自己应该看

    什么具体的哲学著作。

         科,当然是科学,这方面的书,我们主要是读科普性的读物,例

    如阿西莫夫的书,卡尔.萨根的书,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

    天文学等等一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这些书有助于我们摆脱

    科盲这尴尬的身份,扩大我们的视野;

           艺,就是艺术,范围很广,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

    建筑、影视……,这些不但要从形成文字的文本去了解,更重要的

    是要亲炙,就是亲身接触,有些甚至去学习具体的艺术创作方法,

    艺术创作是最直接感受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一

    个纯粹以美为表达对象的世界,对于人格的培养以及道德素养的培

    育都至关重要,请大家不要误以为艺术只是一件奢侈的事,“美学

    是伦理学之母”,这是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

    受奖演说中说过的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往往是与善连在一

    起的。

           我希望诸君对上述这些所有人类智慧的积累都能够有兴趣,都

    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有了那么广阔的视野和强

    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你们最终必将很清楚地知道最喜欢做什么事,

    有了你毕生喜欢的事情,你热爱它们,你就会自由地去思想,去创

    造,而创造将使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新生的力量,永远充满活力,使

    你的精神灵魂生命永葆青春。因此创造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它会在给你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创造也

    是人世间所有事情中最美好的事之一。

           如果,你们在大学期间打下很好的各方面基础,包括人文、社

    科、自科,那么你们的这颗心灵就不会是乏味、枯萎、老化的,而

    将是活泼、新鲜、年轻,充满创造力的,这样你无论从事什么方面

    的工作,你都将在工作本身中找到创造的乐趣,即使工作本身不允

    许你们发挥太多的创造力,你们也会在工作之外,过上十分充实的

    生活,而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也能够帮助你

    们抵御生活中的许多艰难,让人在艰难中有寄托,有乐趣,有希望。

              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该讲的话,能讲的话,也基本上都讲了。

    离开这个教室,也许我和诸君还会在许多地方相逢,我希望大家能

    够记得我这位忘年朋友,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只要我能做到,不与

    我的原则冲突,我都会尽力帮助,我可能因为粗心而犯下一些过失,

    如果因此而伤害过你们,请你们原谅我的过犯。

            在座诸君,下课的铃声也许马上就会响起。无论将来你们会在

    哪里,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我祝愿你们永保一颗单纯的心,一

    颗充满爱和美的心灵;我祝愿你们获得一颗富有生命力、独立而自

    由的灵魂;我尤其要祝愿你们每个人,无论在多么肮脏卑污的环境

    中,都持守着自己永不被玷辱的卓越人格。

          在座诸君,谢谢你们与我一起度过这快乐的18周27个小时。我为

    你们骄傲,祝你们幸福!

    2008年1月3日於追遠堂

    有部分内容没有转贴, 全文见http://www.fatianxia.com/weekly/list.asp?id=31213

    2008年1月18日
  • 薛淡

    总以为这种神人都已经消失了,所以越来越不喜欢这个时代了,一个没有坚守的时代,我认为是没有希望的。

    上学时候还知道有个叫何新的家伙,特立独行,搜集过他不少资料,甚为佩服。

    原来这种神人还是有的,只是我没有听说,谢谢社长

    2008年1月18日
  • 小撮

    萧瀚博客:追远堂(http://blog.sina.com.cn/u/1247423510

    2008年1月17日
2096 浏览   5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