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计划时并没有仔细看地图,望文生义把集合地点写在大石河东地铁站,下车才看了一下地图,发现下一站马各庄离河近一半距离。和史姐一起沿着公路走了836米,走到大石河上的大桥,在保洁大姐建议下,过桥到桥西侧,跟逛姐会师,这就是今天的整个队伍。
对岸没有连续的路,西岸河堤上则是一条公路,这是保洁大姐给我们的信息。地图上看不出来。
史姐带了一个简易的网,打算捞虾回去做汤,这是上次走“塞纳河”时产生的创意,但大石河不支持这样的小情小调,河道很宽,约300米,河堤高出河床近10米,虽然真正的水面并未覆盖全部的河床,时而收缩为几米宽可以跨过的溪流,时而展宽为200多米宽的小湖,有水鸟在湖面上游戏。
迎面遇到一个人,手持一个一人高的仪器,沿着河岸,走几步就停一下,用手机做一下记录。过了一会,又遇到一个,同样的装置,同样的举动。逛姐问他在做什么,他咕哝了一句当成回答,但我们都没听清。遇到第三个人,逛姐又问了一次,这次弄清楚了,是测绘公司的人接政府的项目,测量河岸的三维坐标,那个装置是卫星定位测量仪。
穿过一个桥洞之后,堤上的路退化为沙土路,路边的景物也由说不清用途的破败房屋变成了杨树林,隔着树林影影绰绰看得见村庄,河堤内侧,斜坡上,河滩上,芦苇丛之间,是墓地,来一场洪水,会有些坟墓被冲走吧。
我戴着耳机,听着播客,一会儿在堤上,一会儿在河滩,一会儿在树林,两位女士则一直走堤上的大路,不知疲倦地聊着什么。
接近地图上标着的琉璃河湿地公园,河滩变成了混凝土浇筑的工地,看来是公园要升级了。河岸不能走了,我们走上尘土飞扬的公路,对面是已经入住的回迁房,这一侧是建设中的安置小区,地图上的董家林、刘李庄即将消失,变成居民小区。空出来的村庄和农田会变成规模更大的燕都遗址公园。
公元前11世纪,姬奭奉自己的哥哥周武王的命令,率领武装拓殖团,来到当时还是沼泽和森林的此地,创建城邦燕国,监控周边的原住民部落以及北边古老的蓟国。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吞并蓟国,迁都于蓟,原来的燕都城逐渐废弃,蓟继续兴盛,延续到今天,就是北京。
沉寂2700年的燕都在考古发掘中苏醒,并将在旅游开发中被更多人熟知。
我们沿着公路走回琉璃河湿地公园,名义上公园正在维修改造,大门关闭,旁边树着围挡,但这挡不住勤劳勇敢的琉璃河镇人民,南岸的围挡已经被推倒,公园内游人如织。我们先是由公路桥过河,沿着缺口走进公园,再由十六世纪修建的石桥过河,这里是古代从北京南下去保定的必经之路。
穿过公园,沿河岸向东,前往京广铁路方向,出了公园的范围,路消失了,我们退回100米,沿一条小路左行,钻过栅栏上的缺口,进入一片树林,右侧的栅栏连绵不绝,断绝了前往终点燕都博物馆的希望。一位在树林中散步的大哥告诉我们,这些树林都产权森严,以栅栏隔绝,不可能从小路前往博物馆。他是原住西城的退休人士,买了旁边小区的小产权房。
计划中的终点并非必须到达,走的也差不多了,就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