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燕羽山-双龙山活动流水账   

  • 18122920 2024年12月12日


    燕栖绿柳衔双蚁,燕羽难振,蚁垤西风如剑;
    蛇缠赤兔驭天龙,蛇鳞映光,龙岭一路向阳……
    ----12月6日,私约14人参加燕羽山-双龙山穿越活动,早乘公交车至柳沟,借果树园登山步道进山,时隔七年第二次登顶燕羽山,转随成熟路线沿山脊向阳南行,重温蚂蚁山B,走野路至瓦庙隧道,略瞻仰蚂蚁山A、蟒山寨两尊神峰,继续大段钻林子至红马梁,全网首登此峰并确定最高峰所在,后趁夜幕未至,自梨园机耕路、水泥路快走慢跑下山至碓臼峪。此日有冷系统借超极地路径深度南下,北京处冷平流区,狂风大作,空气严寒,一行人再度闯入于十二月那黑与白的二分世界之中,身临于黑暗与冰冷,为了光明与温暖的神明,寻觅、追逐,未曾设想的是,一路向阳,待抵达温暖的领地以后,二分世界重新转入多彩,感受者的目光,并未能因循先前之信念--调转身形,回转向北,一尊石峰,已是岿然耸立,照耀在正午的阳光以下,崇高、伟岸……


    行程轨迹见六只脚#8529987,两步路t-yFFC9zIxvJDp%25252FR2KBg5Tzw%25253D%25253D

      

        早6:13自沙河乘坐919路慢车首班车(德胜门5:45发车,到达沙河6:10,到达昌平西关环岛西6:20左右,若不是住在北部郊区,自德胜门乘坐6:30之前发车的919路快车即可),7:39抵达延庆南菜园公交车站,早餐、等待约半小时后,8:12坐上Y8路公交车(延庆火车站北广场8:00发车),8:59抵达柳沟,下车后沿北西路、柳果路向南步行,准备自果树园村走传统路线上山去往燕羽山方向。这里需要注意的的是,果树园村北上山口处在冬季防火期内有护林员值守阻拦,走友需借道果树园村中的登山步道上山口处进山。


        本次活动涉及的燕羽山-双龙山地区,从地质学的角度上看,处于军都山复背斜北翼中受燕山运动岩浆活动改造相对剧烈的地区,全域罕见沉积盖层,整体出露岩石均以燕山期喷出岩、侵入岩为主。据地质学者研究,其形成历史,可主要追溯到距今约1-2亿年前的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早侏罗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华北克拉通下方俯冲,至中晚侏罗世,进入绪动期及燕山运动A幕中,虽然并无广泛岩浆活动,但强烈的东北-西南向挤压应力致使地壳剧烈变形,原本稳定的华北克拉通受到一定程度破坏,逆冲褶皱、断裂发育,部分断裂下探较深,这些深大断裂,也为后续的岩浆活动创造了条件。至距今约1.57亿年前,在未知原因(俯冲角度速度的突变?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导致的短暂伸展环境?)的触发下,华北克拉通北部自东向西出现大规模岩浆活动,今延庆南山地区有中性岩浆喷出,形成髫髻山组安山岩。此大规模岩浆活动结束后,在距今约1.44-1.40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初,古太平洋板块(有没有可能是另一片块?)以不同方向角俯冲,华北克拉通整体处于西北-东南向的挤压应力场下,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华北克拉通再度发生强烈变形,在短短1000万年中,地壳迅速增厚并形成高原,同时褶皱、断裂继续发育,太行山北段-燕山西段的主要地表形迹被确定为今日的东东北走向。1.33-1.29亿年前左右,古太平洋板块后撤或俯冲角变为平缓,华北克拉通转入西西北-东东南向拉伸应力场,克拉通北部从北向南减薄,拆沉的山根引起软流层对流上涌并随前期断裂喷出。该时期为燕山运动中岩浆活动最为活跃的阶段,尚义-平泉断裂以北的今张家口-承德一带,地壳减薄幅度较高,火山活动剧烈,形成张家口组火山岩。而在燕山运动的近乎全部过程中,受华北克拉通底部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影响,在地壳深部持续有岩浆侵入,在今军都山脉地区,岩浆侵入范围广大,形成由多个岩体组成的八达岭花岗杂岩,岩体形成时间在1.57-1.23亿年前之间,据地质学者研究,其前后的岩性变化,可为华北克拉通地壳的薄厚变化提供证据。燕山运动至今,在长期的风化侵蚀之后,燕羽山-双龙山地区大面积出露髫髻山组安山岩、八达岭花岗杂岩,并形成有较为典型的火山岩地貌:从宏观上看,山体多高大伟岸、宽广磅礴,在坡度相对平缓的同时,与北部延怀盆地、南部华北平原均形成较大落差,其中,靠北侧的髫髻山组安山岩地区,抗侵蚀能力最强,形成今军都山主梁,燕羽山、十八盘岭、凤凰坨均属主要千米山峰,而在靠南侧的八达岭花岗杂岩地区,部分受断裂活动抬升区域形成较高山地,其余区域则仅以浅山、丘陵为主;而从微观上看,在山体整体宽大和缓的同时,局部的断层活动,以及花岗岩特有的球状风化作用,也为清奇独特的火成岩地貌景观创造了形成条件,在髫髻山组安山岩地区中,蚂蚁山A受一西北-东南走向小断层控制,相对抬升并遭受剧烈侵蚀,孤峰傲立天外、巉岩峥嵘云端,为北京乃至全华北地区安山岩地貌的代表之一,而在八达岭花岗杂岩地区,岩壁、笋峰则主要出现在沟谷或节理边缘,上有莲花山之高崖疑为雪峰耸峙,下有碓臼峪之清溪似在冥府洄游,为个中形胜所在。

        因此行涉及区域在明代属“陵寝重地,祖山严禁,风气关乎国运兴衰”,“修筑墙墩,不便宜作”,明内边长城在石佛寺与龙泉峪之间中断,“不修边墙者九十里”。不过,砖石大墙的空虚,并不意味着永宁城以南直至十三陵之间没有任何长城遗迹,事实上,若不考虑北齐长城,仅就明代而言,此段军都山脉中,从外及内,防御系统仍可数出四道。第一道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始建、嘉靖三十五年(1556)扩建的宣府镇南山路边垣,绵延于延怀盆地南缘、军都山脉北麓,此行起点的柳沟城为南山路沿线主要城堡,嘉靖四十五年(1566)设参将驻劄,万历年间又得增修,为南山路路城。第二道为东红山支墙向东南分出,经果树园隘口墙、荒坡梁、什锦口布设防线,墙体不连续,大段利用军都山主脉之山体设防,以毛石干砌隘口墙、墩台、堡砦为主,其建设年代与隶属关系尚有一定争议,可能是南山路边垣的一部分,也有可能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兵部尚书杨愽上书请修、后续嘉靖直到隆庆年间建设的“南山大墙”。第三道为明十三陵外侧六口(德胜口、燕子口、碓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在嘉靖年间因险制塞,修建有小段隘口墙并少量墩台驻防,兼为长城防御体系与陵寝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此行涉及的碓石口,即在嘉靖十五年建(1536),今立石沟、边墙子、锥石口等地均有碓石口下垣墙遗存。第四道为明十三陵内侧四口(西山口、榨子口、中山口、东山口),嘉靖三十年(1551)前仅西山口有墙垣,后续经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陆续扩建,至天启三年(1623),据大学士孙承宗建议,方高筑陵墙,将内四口完全连通,而清代入关迤至现代,为道路及水库建设考虑,四内口陵墙被陆续拆除,仅有卧虎山、龙山、汗包山山体上尚有部分墙体残存。

        言归正传,走友自果树园村上山去往燕羽山方向,2024年的燕羽山,与本人在2018年留下的模糊记忆相比,一山上下,已是在七年光景中脱胎换骨。果树园村已开辟简易登山步道通达至山顶,路标详尽,部分路段设有木制登山栈道,规整已堪比景区,而相对宽松的护林防火管理、近年迅猛增长的商业野外,在两厢情愿之下,则已是使得燕羽山成为北京冬季一大热门野外目的地,每逢周末,大巴车从特大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前来,疲倦与欢笑泊入山海一角,“艳遇”之奇谈与豆腐之香气,虽然俗气,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共识与仪式性的存在。


        从果树园村,到燕羽山顶,爬升大约在700米左右,光看数据可谓一点也不轻松,但在优良的路况、沿途的风景、陡坡与横切张弛有度的比例,以及一山上下热闹纷繁的氛围中,走友在一个多钟头的时间中三蹦两跳登上山顶,其轻便,其舒适,已是足以同大小西山相提并论,时值冬日,冷空气大举南下,也唯有极地一般冰冷的空气、剑刃一般刺骨的北风,以及远方挺拔世外的海坨天峰,方得以令行人记得,这里是在延庆,这里是在关山之外。


        肚子不舒服,顺道照顾后面队友,行进速度较平常略慢,10:43,时隔七年、第二次登上海拔1278.3米的燕羽山主峰,这里除了三角点水泥定位墩以外,又多了一块果树园登山步道配套建设的木标志牌,用中英双语标注“燕羽山 海拔1278米”字样。燕羽山为侏罗系髫髻山组安山岩形成的岩石山峰,为南北双峰结构,因双峰自山脚仰望形如燕子的尾羽而得名,此山得以成为延庆一大名山,除略高的海拔、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较宽松的管理环境以外,即多要拜其在温润中略带放纵、在柔和中略显锐利的山型所赐,一山若自妫川盆地中仰望,挺拔匀称有如火山渣锥,而若切身涉足其间,又可在坦途上下见有巨石峥嵘、巉岩兀出,可谓恰到好处。燕羽山顶地势陡峭、山石裸露、植被稀疏,视野极其开阔,北瞻可睹海坨艨艟巨舰遨游天海,南瞰可知军都苍莽群山烟云几重。



        燕羽山山顶同时为一三岔节点,除西北侧果树园上来的简易登山步道以外,东侧山脊去往清龙潭沟、十八盘岭方向,此行走友在此选择右转向南,沿南侧山脊向蚂蚁山B、瓦庙隧道一带移动。


        燕羽山-蚂蚁山B一段路,在七年前属于冷门线路,并无可圈可点之处,但得益于燕羽山之火爆,此段路途作为燕羽山环穿路线的一部分,已被北京诸路野外势力共同开发为一成熟小路,宽阔好走,路标密集,即使今日冰风似剑,一路上也常可遇到山友同甘共苦。此一段路上,唯二的难点,在于燕羽山以南一段陡降,以及临近蚂蚁山B一处断崖处:前者坡度甚陡、碎石甚多,伴有一定小崖,有一定暴露感,走友需降低重心小心缓行,雨、雪天气慎走;后者则可以从山脊北侧走成熟小路绕行通过,当然,如果对自身攀爬能力足够有自信,也可以选择从断崖处徒手攀下。至于首尾两个难点之间,则多以平缓舒适的山脊路为主,爬升、下降均不太明显,局部植被较为稀疏,风力迅猛、视野开阔,可一手格挡寒风,一手遥指暖阳。


      



        循寒风与暖阳的交界面行进,12:10,抵达蚂蚁山B,山顶海拔约1088米,顶为巨石,视野开阔,南侧另有一微波站房作为标记。蚂蚁山有东西二峰之辨,除了微波站北的东峰以外,隔垭口另有西峰,海拔较低但山势更为陡峭险峻、引人注目。因文字资料中记录的蚂蚁山海拔为1007米,与西峰更为接近,且高德、百度等可信度较高的电子地图也将“蚂蚁山”标注在西峰处,故走友一般认为西峰更有可能是“蚂蚁山”这一地名所属,并将其称为“蚂蚁山A”,而东峰因海拔更高,且因历史遗留问题,是目前北京走友圈中普遍认定的“蚂蚁山”之所在,故仍沿袭“蚂蚁山”之山名,将其称为“蚂蚁山B”。而在攀登方面,蚂蚁山A与蚂蚁山B同为髫髻山组安山岩组成的岩石山峰,但蚂蚁山B山势相对和缓,仅山顶附近有少量断崖,登顶难度相当简单,而蚂蚁山A被一西北-东南走向小断层抬升后遭受剧烈侵蚀,山体狰狞夸张,登顶相当困难,目前仅有雨夜聆听、大雅新风等少数攀爬经验丰富的强lv走通顽石刃脊。


        蚂蚁山B南侧为一三岔路口,除北侧从燕羽山过来的山脊路以外,西北、东南分别有成熟路线下山去往果树园村、龚家窑村方向,其中,果树园村可与上山路线衔接并形成经典环穿,龚家窑方向则可同大青沟-梨园小道连通,为去往碓臼峪方向的最便捷路线所在。此行走友为红马梁的探路目标,则在此沿龚家窑方向小道行进不远后,转而向右拐上瓦庙隧道北侧山脊,准备经瓦庙隧道、白龙坑东侧山岭跌宕去往红马梁方向。此后直至西梨园的穿越路线,均以少有人走的模糊小路为主,大段路况较差,需走友在与荆棘灌木的搏斗中钻行通过,探路经验匮乏的新lv、弱驴勿走。


        蚂蚁山B东南岔口-瓦庙垭口一段路,为此行第一段路况较差段落,小路痕迹相当模糊,钻林子在所难免,部分路段灌丛几已长严,走友需核对参考轨迹与现场状况仔细选择行进方向。本路段处于蚂蚁山A的最佳观景地带,走友在闷头硬钻的间隙,可不妨向北回望,曾经在燕羽山毫不起眼的土丘蚁垤,此时已成巴别巨塔,联通于天界与人间内外,矗立在暗影与光明之间。


        本路况较差段落持续时间不长,钻行约1.5公里至瓦庙垭口,走友即可觅得些许喘息机会。瓦庙垭口为瓦庙与老银庄之间的老路翻山位置,大西路开通瓦庙隧道之后已是废弃不用,至今垭口两侧尚有宽土路遗迹,是为旧日的通衢大道之遗存所在。自垭口向西沿老道盘旋,下降不久,至瓦庙隧道西口处,注意这里走友如果是去往白龙坑、红马梁方向的话,则不用一直下到公路,而是提前在隧道顶部左转向南,即可接上原来连通瓦庙老路与白龙坑废村的废弃村道。


        废弃村道曾经为人工铲削开辟的村间大路,虽然荒废年头已久,近年也并未被走友再开发利用,但如今依旧保存有较好路况,走友自瓦庙隧道向南爬升,很快即可来到瓦庙隧道以南的山脊垭口处,自此继续横切不远,至白龙坑北侧垭口,在此大路右转下沟去往白龙坑、椿树安、北地方向,走友为探路红马梁,则在此离开大路,向东南沿山脊行进,并进入此行第二段路况较差段落。

        此行第二段路况较差段落,自白龙坑垭口至西庄户南垭口,持续约3.2公里,为此行主要难点所在,全程大部路段小路痕迹不明,且从网上搜不到任何实走的参考轨迹,ocm路网上在山脊附近有断续所谓“非成熟路线”,但实际的参考意义有限,走友需保持沿山脊行进的大方向的同时,在茂密的灌木荆棘中,依凭路感自行寻找便于行路之处。实走情形之复杂难以用文字详尽叙述,若后续走友有意前往,则个中如何探索、如何寻路,尚需走友自行观察、自行体认。本段漫长的山脊中途,椿树安垭口为一潜在的可行下撤点,此行据走友观察,东北、西南两侧分别有宽阔清晰小路下山去往西庄户、椿树安方向,但两小村皆僻处万山,公共交通极其不便,若不是万不得已的突发情况,则并不建议走友在此中途下山。之于风景,因此段路线与山脊基本重合,视野相对开阔,在疲乏与挣扎的间隙,走友透过林木的间隙,仍有机会一睹军都群峰大观,除北侧蚂蚁山A之世外奇峰以外,西侧另有蟒山寨一山平地拔起、刺入九霄,虽然这里并非最好的观景角度,但龙蟒神山之峻秀亦可略略管窥。



        




      下午15:07,经历近两个小时的搏斗,一通生切,走友终于探通此行第二段路况较差段落,狼狈抵达西庄户南垭口处,垭口处有明显铲削痕迹,证明这里在过去应是西庄户与立石沟之间的翻山村道经行之处,不过今日登顶红马梁的主要目标尚未完成,走友在此不得不再此放弃村道的诱惑,选择走巡线小道向东继续向红马梁主峰移动。值得一提的是,垭口东南侧,一行人在此发现一废弃的人为开凿洞穴,不知有何用意,有可能是过去的矿洞所在。




        沿巡线小道不远抵达一高压线塔下方,此后向东沿山脊行进,路况转差,这里如果不去山顶的话,可以直接右拐向南,经另外一高压线塔向东走沟下山直至西梨园处,而此行走友既然已进入冲顶阶段,最后的一小段林子,在首登“创造历史”之鸡血加持以下,已是近乎于一路坦途。





        15:47,在另一废弃矿洞之上经过最终的爬升,三人终于全网首登红马梁,实测海拔约904米,山顶没有任何标记,植被稀疏,视野开阔。红马梁记录于《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1997年版)》(下称“《地名志》”)中(在地名志中标注海拔872米),因花岗岩含铁呈红色,且山势形似奔马状而得名。除实测海拔约904米的西峰以外,其东南侧另有两座山峰,从山下目测与西峰海拔相当接近,但从西峰山顶实拍的照片证据来看(其证明过程可见附录一),已可确凿证明西峰即为红马梁一山之主峰所在。当然,因904米的海拔与《地名志》中872米的海拔并不吻合,类似蚂蚁山状况,也可能出现实际的红马梁位置并非主峰位置这一情况,若需确切理清其中关系,或许仍需借助当地知识考察、求证。






        打卡红马梁后,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白昼已所剩不多,为尽量快速下山,本人在此择一小沟无路下切抄近路,效果尚可,沟内有废弃堰田遗迹,灌木不密,仅临近主沟处有一小断崖需走友自行寻觅突破口。与谷底小路并和后,左转向东下山,途中一处6-7米高的水断崖是唯一难点,此行有攀爬经验丰富的强lv直接攀下,但从东北侧的小路及陡沟下行应为更稳妥选择。通过此水断崖,后续至西梨园废村的大片梯田处,接上成熟小路,继续出山即无危险。这里如果时间富裕,也可以继续向南爬陡坡去往双龙山方向,冬季日光短暂,今日至此已临近日落,为安全考虑,还是在此择备用路线借梨园村的大路出山。




        16:27,抵达尚有村民居住的梨园小村,此后直至碓臼峪的6公里路,均为机耕路、水泥路等宽阔大路,没有任何难度可言。中途翻越一逼仄隘口称“南天门”,内设有上锁铁门,走友可从西侧(下山右手边)的铁门与崖壁间钻过,后续自水泥路盘旋下山至海拔约450米处,根据两步路路网,东南侧(下山左手边)有小路可抄近道直接下山至碓臼峪村,此行天色渐暗,见路迹不甚明显,安全起见,还是走大路一路小跑出山。梨园水泥路与双龙山水泥路交汇处,为明代十三陵诸外口之碓石口所在,北侧山岭上有嘉靖年间所建石墙及墩台以及,此行至此已暮色四合,不见龙形龙体,唯有昌平城区在天际华灯初上。






        17:31,快走慢跑抵达碓臼峪公交车站,等待约半小时后,在此坐上昌55路下山末班车(标注17:55碓臼峪发车,实际发车时间可能较该时间略晚,坐到昌平鼓楼南街北口,再向南步行可换乘地铁昌平线/345路快车回城),顺利结束本次活动!

     


    参考资料:

    1.乜长顺.辽西宁城盆地中侏罗世同构造沉积对燕山运动A幕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DOI:10.27493/d.cnki.gzdzy.2021.000673.

    2.林逸.燕山与太行山构造带结合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古构造应力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DOI:10.27493/d.cnki.gzdzy.2019.001577.

    3.焦守涛.八达岭花岗杂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4.国家地质图数据库地质资料一体化服务平台,网址http://ngac.org.cn/onemap/index.html

    5.xulaoshi《有关十三陵西北部长城断边的考证(转帖)》,网址http://cuzo.xingongmin.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6941

    class="MsoNormal">

    6.活力的荒野《宣府镇南山路之:大山口至小山口穿越20210522》,网址https://www.meipian.cn/55ndzwb3 mso-hansi-font-family:arial;mso-bidi-font-family:arial;color:rgb(0,0,0);="" letter-spacing:0.0000pt;text-transform:none;font-style:normal;="" font-size:9.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7.客舟听雨《看长城||南山连墩不仅有墩,还有墙——南山连墩龙宝山村-小山口段》,网址https://bbs.8264.com/thread-5649453-1-1.html

    8.活力的荒野《明十三陵陵墙踏考之中山口——谈谈十三陵陵寝防御体系之形成》,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514/14/79568293_1031303513.shtml

    9.萧艾《昌镇居庸路灰岭口下之锥石口纵深防禦体系》,网址https://www.meipian.cn/2scxvicc

     

    附录一 关于红马梁东侧两峰海拔低于西峰的证明

     

    1.S为上石峪北梁,海拔787米,距离红马梁约17.2公里;M为蟒山,海拔659米,距离红马梁约15.1公里。B为东Ⅰ峰,C为东Ⅱ峰。照片拍摄地点为西峰A,实测海拔约904米。

    2.西峰实测海拔约904米,高于上石峪北梁、蟒山,可知以上两峰均在与西峰高度平齐的地平线下,现需证明,东Ⅰ峰与东Ⅱ峰在此照片中均在与西峰高度平齐的地平线下。

    3.在照片中,东Ⅰ峰与蟒山几乎在同一方向角处,且东Ⅰ峰上方可见蟒山主峰附近山体露出,可知东Ⅰ峰与主峰连线在蟒山与主峰连线下方,因蟒山与主峰连线低于地平线,可知东Ⅰ峰与主峰连线也在地平线下;

    4.由常理:从海拔高的山峰看低的山峰,同等高度,距离越远,看起来越高;同等距离下,海拔越高山峰,看起来越高。以上两条可推出:从海拔高的山峰看低的山峰,距离越远的同时海拔更高,看起来更高。

    5.以上可知,上石峪北梁看起来比蟒山更高其上石峪北梁指向蟒山方向射线的位置,与与西峰高度平齐的水平线有一定夹角,锐角的位置在交点左上、右下方

    6.上述交点虽然位置未知,但因上石峪北梁在该与西峰高度平齐的地平线下,可知该交点一定在上石峪北梁左侧,上石峪北梁右侧指向蟒山的射线,在视野中全部位于交点右侧、与西峰高度平齐的地平线下方;

    7在图中作出该SM射线,发现东峰在该射线下方,可知东峰也在与西峰高度平齐的地平线下方;

    8.红马梁西峰看东峰,发现两峰均在与西峰高度平齐的地平线下方,证明西峰海拔高于东Ⅰ峰、峰。考虑到其他方向均无邻近较高山峰,可推测西峰极大概率为红马梁之主峰所在。




679 浏览   0 回复
相关动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