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了照顾生病的老爸,从北京移居烟台,平时远程工作,隔3小时给我爸喂一次饭。周末让我妹替个班,我出去放风。
在北京的时候,我有周末徒步的习惯,喜欢自己看地图,用两步路(一种徒步导航app)手绘轨迹,然后用它导航,到线下把轨迹实践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对路线加以修正,把实录的轨迹上传到云端,供其他人参考。我还创建了一个徒步社团叫“出走社”,今年正好是二十周年,有网站有公众号,成员主要在北京、长沙,每周末会有五六个或七八个活动,活跃度还不错,也有记录的习惯,20年间活动有7万多个,积累的报告有20多万篇(这一段是为了在小红书上为出走社招人)。
目测我会在烟台常住,所以周末徒步的常规也会恢复起来,也想在烟台发展一些出走社的成员。
烟台是丘陵地带,可以徒步的区域非常广阔。我徒步是不追求海拔和里程的,只要是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能看到云,吹到风,沿途有树,有草,有鸟叫,有虫鸣,就知足。有伴当然好,没有伴,独行也可。我也喜欢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播客,或者摘下耳机,边走边唱,有时也会带上哨笛(我喜欢的爱尔兰乐器),吹上一曲A Whistle On the Wind。
昨天我启动了在烟台的第一次独行。路线起点是301路崇义站,终点在312路蓬莱庄站。由崇义村开始,有一条山梁,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界于外夹河与清洋河之间,海拔基本上不超过200米,从卫星地图上看,山上的路网很发达,主山脊两侧以及各条支系的旁边都有宽阔的可以开车的路,但卫星图上看不出来有没有硬化。两步路上搜不到什么轨迹,看来烟台本地的走友看不上这些小山,但我不嫌弃,我要用轨迹填补这片盲区。
我从8:38开始,走到15:41,历时7小时3分,其间休息2小时1分,里程20.1公里。绝大部分是按照规划的轨迹走的,砂土路,有两处脱离轨迹,其一是跟起点3.5公里处有一家农庄把路划入了私家范围,安了一道栅栏门,上了锁,我退回到上一个岔路口,走了另一条路绕过了它;另一处是距起点13.5公里处,在盘山路右侧看到一条十分清晰的小路通往山顶,走盘山路走得有点审美疲劳的我,就沿着这条小路爬上山顶,这个山峰在高德地图上标注为寨山,我沿着起伏的山脊翻过两个山头,然后连续下降,回到规划路线,继续横切。这次爬升对整个路线的上升数据贡献颇大,把原本计划的200米总上升拉高到496米。
因为没有伴,我戴了耳机,边走边听播客,这次听的节目包括:
『追来园杂记』的五个节目:
姓氏之别与近亲结婚:上古姓氏与婚姻制度
初读丘吉尔《英语民族史》:从欧洲的蛮夷到宪政的开端
谁才是真正的不列颠人?从罗马行省到萨克逊入侵|亚瑟王与布狄卡
从“唐面”到“韩国炸酱面”:中餐在朝鲜半岛的百年变迁
韩餐中的《尚书》与《论语》:儒家文化如何影响韩国饮食
『绿洲电波』的两个节目:
无辣不欢的秘密:中国人被辣椒驯化的那些过往故事
从北京动物园穿越,回清朝看看万牲园和农事试验场
对了,还听了半个『不开玩笑』的节目:吃吃吃,就知道吃。
对脱口秀演员的插科打诨有点疲劳了,笑不出来了。
哦,还接了个电话,跟远方的朋友直播了一会儿我的徒步。
总之,一个人走路,也很热闹。体验很好,除了我很愚蠢地带了杏,沿途路边最不缺的水果就是杏,任何一个都秒杀我自带的杏,最后我把它们扔了。还有桑葚,又大又甜,我一边吃,一边听着追来园记讲述崔抒杀掉来他家送绿帽子的国君的故事佐餐,很是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