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赠于长沙昆曲研习社的陈志刚先生(网名刚刚好),我们出走社得以免费欣赏京剧折子戏机会,这次演出的标题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剧折子戏专场
【演出剧目】
·6月22日14:30
《明末遗恨·夜访》
《三娘教子》
《乌龙院·闹院》
《失子惊疯》
·6月23日14:30
《西施》
《锁麟囊》
《天女散花》
《小宴》
我50多年的知识积累,对于上述剧目,只知道三个名词,《三娘教子》、《西施》和《天女散花》,具体剧情则是一无所知,其它剧目的名字,都是第一次听到。
但这不影响我去看戏,外行看个热闹就行。
20个名额当天就满员了,只是,临场发挥时,只有13人到场。
当天观看结束后,几个时间自由的人第二天又去看了专场。
说说这次看的热闹吧,以下内容,是综合看戏现场和事后群里讨论的结果。
《明末遗恨·夜访》说的是崇祯,一个亡国之君吃了闭门羹的故事,就记住了一个细节,士兵月工资2两银子。
《三娘教子》,剧情没什么特别要记住的,倒是两个演员表现得可圈可点,让我来圈点一下:
青衣,一看就是一个男扮女装的,唱腔身段什么的,无可挑剔,但是明显感到声音的甜美度不足。
该戏最出彩的是那个小孩,有板有眼的。
当时我就在想,在别的小孩都在玩手机,跟父母斗法的时候,这个小演员能控制自己,学习这个,真的是难能可贵!
《乌龙院·闹院》,表演很棒,两人一看就是老戏骨。
一个细节,就是宋押司一出手就30两银子,而这三十两银子居然只能帮闫小姐葬一次父,那这个葬礼开销就不小了。
《失子惊疯》,又是一个男扮女妆的青衣,这场戏动作比较多,表演很到位。
一直以为是《三娘教子》里面的同一个演员,因为,身材高矮都差不多,直到最后谢幕时才发现有两个青衣演员。
最后,我百度了一下,京剧中为什么有男扮女装的角色,答案如下:
在古代,女性唱戏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元杂剧时期,女演员在舞台上非常活跃。然而,到了清乾隆之后,政府明令禁止女优登台,戏班只能依靠男性来扮演女性角色,以维持运营。
又学到了一点无用的知识。
最后,简介一下长沙昆曲研习社。
长沙昆曲研习社,是一个以湖南长沙为主要活动地、为昆曲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一个非盈利的、完全公益性质的社团。发起人缪礼治,也是第一任社长,现任社长李莹波。以学习传播昆曲展开各种活动。曲社活动有日常清桌、正式曲会、野外曲叙、延师授课(教授昆曲拍曲)等多种方式,不定期举办各类雅集,参与各类演出。对于昆曲在长沙的传播、业余群体的壮大方面,曲社起了重要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是昆曲爱好者交流学习的优秀平台 [1]。
昆曲社荟萃了本地不少各行各业的艺术人才。社里的人几乎每个人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演员群体里,有的是出版社的编辑,有的是医院医生,有的是高校教师……同一个特点是,个个都喜爱昆曲、多才多艺。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偷看边上的人,这个角落里,都是年轻人,觉得这些年轻人真的不简单。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个背心哥,在不干活的时候,会偶尔玩一下手机,哈哈,我喜欢这个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