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长沙城东,捞刀河畔的"菜道味"餐厅早已灯火通明。这家藏在老街转角的老字号,门头不甚起眼,却总飘出勾人的香辣气息。三五好友相约于此,推开玻璃门的瞬间,剁椒的鲜香混着茶油的醇厚扑面而来,墙上泛黄的老照片里,还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国营餐馆的影子。
众人落座于靠窗的八仙桌,门外不远处便是波光粼粼的捞刀河。先上一钵紫苏炖河鲜,奶白的鱼汤里浮着嫩绿的紫苏;再端来小炒黄牛肉,小米椒的艳红映着蒜末的雪白;最绝的是秘制臭鳜鱼,发酵的醇香被热油激得满室生香。竹筷翻飞间,有人说起儿时跟着长辈来打牙祭的往事,有人感叹如今能坚守老味的馆子越来越少。觥筹交错中,一桌菜渐渐见了底,只剩辣椒籽在碗底堆成小山。
酒足饭饱,有人提议把课题改为:"去烈士公园消消食?"众人欣然应和。穿过两条马路,便到了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园林。夜色中的年嘉湖像一块墨玉,湖畔的香樟树影婆娑。散步的老人摇着蒲扇,夜跑的青年戴着耳机,与白天肃穆的烈士塔形成奇妙反差。
沿着湖心栈道徐行,晚风送来荷塘的清气。方才饭桌上的热烈话题,此刻化作零星笑语。有人指着远处闪烁的摩天轮,说起童年春游的趣事;有人驻足观赏广场上写水书的大爷,笔锋划过地砖的沙沙声格外治愈。在这座既是纪念地又是市民乐园的公园里,历史与当下达成了微妙的和解——就像长沙人既能酣畅淋漓地吃辣,也懂得在茶余饭后寻一处清凉。
回望捞刀河方向,"菜道味"的霓虹招牌已化作一点微光。这晚的滋味,既在舌尖,更在心头:用一桌火辣佳肴唤醒记忆,借一段湖畔漫步消化乡愁,或许正是长沙人特有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