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出走南门口-红旗大道-赣县区(出走报告)   

  • 坐享其橙 2025年8月18日

    穿半城,过东河,寻访赣县客韵
    游记 | 从江南宋城到客家文化城:穿半城,过东河,寻访赣县客韵
    上午十点,江南宋城南门
    夏日的阳光已经有些灼人,我站在江南宋城的南门口,身后是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砖黛瓦,眼前则是向东延伸的赣州第一大道-红旗大道。今天的行程很简单:穿过半个赣州城,跨过东河桥,一路向东,直抵赣县区的客家文化城。
    第一段:穿过“半城”,老赣州的市井烟火
    从南门向东,沿着解放路前行,两侧是略显陈旧的骑楼建筑,招牌参差,杂货店、五金铺、早餐摊尚未收摊,空气里飘着油炸果和拌粉的香气。这里不像景区那般精致,却更有生活气息——老人摇着蒲扇坐在门口,摩托车轰鸣着穿街而过,偶尔还能听到几句地道的赣州话@……
    拐入中山路后,街道渐渐变窄,阳光被屋檐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路过一家老茶馆,里头传出麻将牌的碰撞声,茶客们喝着粗茶,聊着家长里短。这一带被称为“半城”,曾是老赣州繁华的市井中心,如今虽已褪色,却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赣州味道。
    第二段:东河桥,跨越贡江的平凡一瞬
    穿过几条小巷,视野忽然开阔——东河桥横亘在前,桥下的贡江水缓缓流淌。这座桥不算起眼,没有古浮桥的诗意,也没有现代大桥的气派,但它却是连接章贡区与赣县的重要通道。
    走上桥面,江风迎面吹来,稍稍驱散暑热。桥上车流不息,电动车、货车、行人交错而行。站在桥中央望去,江水泛着微微的波光,远处是低矮的民房和零星的货船,平淡却真实。
    第三段:出走赣县,城乡交界的静默风景
    过了东河桥,便进入了赣县地界。道路变宽,但风景却更显单调——路边是整齐的绿化带,偶尔闪过几栋新建的住宅楼,更多的则是待开发的空地和小型工厂。公交车停靠的站台上,没有乘客,仿佛这里的节奏比老城慢了一拍。
    一路的风景逐渐从城市过渡到城乡结合部,偶尔能看到几片菜地,或是骑着三轮车叫卖水果的小贩。这一路没什么惊艳的景致,却让人莫名安心——就像赣州人日常的生活,平淡却扎实。
    终点:客家文化城,寻根问祖的千年回响
    终于,客家文化城的灰白色门楼出现在视野中。这座仿古建筑群以围屋造型为核心,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微缩的客家村落。走进大门,广场上的“客家魂”雕塑巍然矗立,象征着客家人迁徙、奋斗的历史。
    文化城内陈列着客家民俗文物、族谱、农具,甚至还有一座按比例复原的客家围屋。站在围屋的天井里,仰头望去,四方的天空被屋檐框住,仿佛时光倒流回百年前——客家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如何以家族为单位抵御外敌,如何保留自己的语言与传统……
    馆内游客不多,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一幅“客家迁徙路线图”前驻足良久,那条从中原到闽粤赣,再散播至全球的曲折路径,让人不禁感慨:客家人,究竟是怎样坚韧的一群人?
    后记:平淡旅途中的意外收获
    回望这一路,从江南宋城的古韵,到半城的市井,再到东河桥的平凡,最后抵达客家文化城的厚重,看似没有惊艳的风景,却像是一本缓缓翻开的书——赣州的老城与新区的交替,客家人的历史与当下,都在这一程中隐约浮现。
    有时候,旅行未必非要追逐网红景点。走一条平常的路,看一段真实的生活,或许反而能触摸到一座城市的灵魂。
    (完)

  • 克劳
    无图无真相。
    2025年8月18日
123 浏览   1 回复
相关动态
  • 2025年8月18日 克劳 回复了话题
  • 2025年8月18日 小撮 赞了话题
  • 2025年8月18日 小撮 核准了话题
扩展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