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日,吃过早餐我们便踏上了从龙口镇到南塘的路。十三公里的路程眨眼功夫就到了。南塘属于赣县管辖,每逢单日,南塘便有集市,这古老的约定如同土地的呼吸,规律而有力。
车窗外的风景由稀疏的屋舍逐渐转为连绵的稻田。稻浪碧绿,茁壮生长,农人三三两两已在地里忙碌。他们的身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与土地融为一体。这十三公里,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像是时间的过渡——从镇子的沉寂走向集市的喧腾。
未近南塘,先闻其声。各种方言交织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摩托车喇叭声,混成一片生活的交响曲。集市入口处,一位老农正在摆放还带着露水的蔬菜,那青菜绿得逼人,茄子紫得发亮。他并不吆喝,只是静静地整理,自信他的货物自会说话。
往里走,是竹编工艺区。老人们手指翻飞,竹篾在掌间起舞,转眼就成了箩筐、筛子、鱼篓。有个孩子蹲在旁边看得入神,老人便随手编了只蚱蜢递过去。那瞬间,传统手艺在一个简单的馈赠中完成了传递。
最热闹处当属小吃区。油条在锅里滋滋作响,豆腐花冒着热气,艾糍的清香飘散在空中。我坐在长凳上,捧着一碗豆花,听着邻座讨论今年的收成、孩子的学业、屋顶的漏雨。这些琐碎的对话,却编织着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日头渐高,我踏上归途。回望南塘集市,它依然人声鼎沸。这每隔一日就如期上演的市集,不仅是物资交换的场所,更是乡民们的情感纽带。十三公里的距离,原来丈量的是生活的半径——从自家灶头到集市摊档,从个体劳作到集体欢腾,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在这个半径里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赶集归来,袋子里多了几样土产,心里却装下了整个乡村的呼吸与脉动。那些看似寻常的买卖往来,实则是千年农耕文明在当下的鲜活注脚,如土地般深厚,如季风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