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碧水红军渡,土城明月照古今   

  • 品斋戒佛 4 周前

    阳光斜铺在黔北群山中,我终于踏上这条浸润着历史与自然的徒步路线。午后的赤水河谷氤氲着初秋的暖意,丹霞地貌在阳光下焕发出赭红色的光辉,仿佛大地深处奔涌的热血从未冷却。
    佛光岩如一册被天地翻开的朱砂巨典,弧形崖壁高三百余米,瀑布自穹顶垂落成银练。阳光穿过水雾,在岩壁上折射出七彩霓虹。我抚摸着粗粝的岩壁,指间触到的是两亿年前的地壳运动,是侏罗纪砂岩层沉积的时光密码。岩缝中生长的蕨类植物将绿色诗行写在红页岩上,与崖顶飞过的白鹭构成动静相宜的山水画。
    循着水声来到元厚渡口,赤水河在此处舒展腰身,露出青玉般的肌肤。五根系缆石如沧桑的老者守望河面,石上深痕记录着1935年1月那个霜晨——三万红军在此架浮桥、乘竹筏,在枪炮声中完成战略转移的首次渡河。如今波光潋滟的河面上,只有渔人的扁舟划开涟漪,但岸边花岗岩纪念碑上的弹痕仍在诉说那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急行军。
    沿河北行至簸箕滩,河水突然收束成急流。雪浪拍击着状如簸箕的河阶,轰鸣声震耳欲聋。岸边的红军工事遗址已披上绿装,残存的战壕与茂密的金丝楠木林相偎相依。当地人说每逢雨季,河水会变成真正的"赤水",那是丹霞岩溶入水后的自然奇观,恰似先烈热血永驻河川。
    日落时分抵达土城镇,古镇依山就势层叠而上,青瓦木楼错落有致。毛泽东住过的小院里,当年的桂花树仍散发着甜香;四渡赤水纪念馆内,草鞋、马灯、发黄的电文手稿静默如谜。我在老街遇见编竹器的老人,他手中的篾条上下翻飞:"我爷爷当年给红军撑过船嘞,都说赤水河是救命河..."
    暮色中登上观景台,见赤水河如碧玉绦带绕镇而过,对岸"土城"二字灯牌渐次亮起。1935年的火把与如今的灯火在时空里重叠,河水中流淌着地质年轮的壮美、军事史上的奇谋,还有代代相传的鱼水情深。这赤水之行,原是赴一场与山河历史的心灵对话。

52 浏览   0 回复
相关动态
扩展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