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浓烟重遥山暗,云淡天低去水长   

  • 稻草人 2 周前

     雾浓烟重遥山暗  云淡天低去水长

    闲来无事,在微信公众号刷到了廖静文故居,就想着以它为核心设计一条徒步路线。计划是从桃花村出发,沿大路走到双江村,然后沿一个山谷行进至龙华山,沿防火道至双江镇,全长大概20km。大部分线路是有把握的,不确定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在金井镇转车能否及时到达预定的公交站,二是山谷中约200m看不清路径,也没有轨迹参考,是否可以通过?

    惊喜的是,品斋老师恰有时间,他计划先探一次路,但是在设计路线上做了很大的改动,最终路线走通了,看着品斋老师分享的照片,风景也不错。那还想什么呢,有现成的轨迹参考再好不过了。感谢品斋老师。

    我还在地铁上就传来好消息,彻道者计划开车前往,于是转道龙华地铁站,彻道者、琳梓、SUNNY、我先集合了。在路口又接到了大燕、静水,一车6人进军金井。同一时间牵手已经赶到金井,坐上了XT40。感谢彻道者。

    这里插播一句,XT38、XT40发车时间十分奇葩(8点半一趟,然后就是11点才有车了),公共交通出行是有困难的,以后在金井拼车,或者XT11坐到双江镇才是最优解。

    所有人在龙华山村汇合,左转第一站就是龙潭寺,寺庙很小,有2-3个义工做饭撒扫,说是有两名僧人,我们在参观时,只看到一位。他居然熟练的掏出一根烟,要敬烟给彻道者,让我大跌眼镜。问了下,是可以预定斋饭的,出门时我说这个寺庙还是原始的,没有资本介入,没有职业僧人,没有拉着上香,没有拒绝我们斋饭,和尚抽的捞白沙。希望它能继续这么原生态下去吧。

    穿过一片农田就到了龙华山脚下,这时雾气浓的像化不开的墨,天色黯的像熄灭的炭,一副山雨欲来的样子。很快就到了“进香小道”,昨夜下了雨,茅草上尽是晶莹剔透的水珠,突然想到了一句宋词“吹落一天残雨,苍翠湿千峰”,草色在水珠映射下真的是苍翠欲滴的。小道很古朴,或铺石板,或依山势,蜿蜒前行。左边溪水淙淙,右边山石嶙峋,脚下青草依依,我走在最前面,呼吸着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最纯净的露水,心里美滋滋的,暗嘲后面的走友,叫你们爬得慢,连空气和露珠都是二手的。今天做足了防雨的功课,就是没做防水的,很快裤子就湿透了,鞋子里也进了水,上身也汗透了,我毫不在意,反而感觉特别惬意。

    快到山顶时又一次看到了八月瓜,自在鱼的“这次不摘,下次来就没了”涌上心头,我感觉这句话的魔力仅次于“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后一句令人肾上腺素飙升,血脉偾张,前一句令人摩拳擦掌,必须找棵树爬爬。我上去摇了两下,掉落了几枚,还有一枚藏在叶后,怎么也看不清,换彻道者用竹竿捅,最终收获7枚。

    摘完瓜继续前行,来到了这次的最高点--龙头尖。山顶是一处滑翔伞基地,站在草坪上往远处望,雾气弥漫,宛如仙境。最高处有一座寺庙,回来后查询了资料,还是大有来历的。摘录如下:道、释两家仰龙头尖奇峰,慕其灵气,先后建庙宇7座。峰顶龙王庙为全石构造,始建于唐。世传明代武当山张三丰弟子吴正缘道人在庙中修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石像,尔后僧道绕庙四周各建一庙宇,供奉观音、真武祖师、包公、雷神等神像,形成长、平、浏三县边寨宗教活动中心。代有兴废,民国时又建一庙。20世纪50年代,庙宇多被拆除,唯存坚如磐石的龙王庙。90年代,民众恢复了观音殿。2013年,浏阳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认:现龙头尖古庙为明代建筑,坚固、独特而罕见,150多平方米古建筑未用一砖一瓦,墙体全由青条石叠砌,表面凹凸不平;屋顶覆盖青石板,错落有致;梁皆丈余以上青石,屋脊两端饰石质鳌鱼。石庙正堂一巨石,书“定心石”三字,依稀可辩。目前正在大搞建设,无法靠近,只能远远看到“龙华山”三个字,好在老板说古庙会原汁原味保留。

    下山约500M,此时已近12点,有人建议路餐,于是择一处空地休息。路边竹林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菌类,知识匮乏的我是一个也不认识,只能手上拍拍拍,嘴里美美美。按照品斋老师的轨迹是要沿水泥路下行至黄浒洞村的,可是眼前的这条小路显然有人清理过,我决定先探一探路,一个人走了大约400M,一直是朝着黄浒洞村方向下行,我知道大概率是可以走通的,黄浒洞村的人也需要来进香的嘛。于是一行人下行来到了一处板栗园,老板有剥好的锥栗,一番讨价还价后,狠狠的拉动了一下社港经济。

    黄浒洞村出来看到了一棵270年的枫树,当地人依树建了一座小庙,上题“枫树大仙”。事后通过云端漫步的科普了解到了,那一带的人有用枫球(学名路路通)煮水洗澡、杀菌止痒的习俗。

    再往前行在一个三岔路口看到一座道观--慈王庙,供奉的是慈王大帝,大殿上书“力可回天”四个大字,山墙上还有“农业学大寨”、“学洛塔野鸡坪”的标语。

    然后就是万家冲至双江村这一段的山谷了,万家冲至瓦窑坳是机耕道,长满了低矮的茅草,沿途有几处废弃的房子,虽已人去楼空,屋檐下却码了整整齐齐的柴火。瓦窑坳处还有一户人家。院子前有一处小小的池塘,塘边有桑树、芭蕉之属,庭院里青苔浅浅,洋姜花开正艳,一群鸡鸭啄食一枚腐坏的南瓜。这是一座上了年纪的土坯房,北边厢房还可看到忠字,大概是那个年代跳忠字舞的地方,地上摆放着一些坏掉的家具,木板上还可看到斑驳的漆画。南边是厨房,中间有一座土灶台,灶身堆着三层土坯,每层都裂着缝。灶面是用水泥抹的,一口大铁锅嵌在上面。灶边的地面上,一个长嘴茶壶被常年烟熏火燎,黑黢黢的,壶下是一堆余烬。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在门口,彷佛在等待出行的游子归来。这个山坳坳那么寂静,那么清幽,彷佛时间定格了一般。

    穿越垭口后又是一段机耕道,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野花,彷佛绣花地毯一样。在宋家岭看到了两棵高大的拐枣树,牵手给今天的这条山谷命名“拐枣谷”,名字朴实无华,一如这里的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纤尘不染。宋家岭到双江村都是水泥路,我们在双江小学休息了一下。这个小学已经停办了,被一对夫妇购买了下来。他们家酿谷酒,我们参观学习了一下土法酿酒。原来酿酒时,谷子是不需要抛壳的,在酒曲的作用下,淀粉酵解蒸发,最后剩下的全是空壳子(这是酒糟吗,忘记问了)。他们还挖黄精,自己十蒸十晒做成黄精干。儿子在食品厂上班,家里有不要钱的饼干,大家都觉着又香又脆,吃个不停。女主人说半成品的饼干都拿去喂猪了。彻道者看上了老板的黄精,一股脑全买下,社港的GDP又蹭蹭涨了。女主人很热情,说可以预约饭菜,有黑山羊有土鸡有板栗有黄精,听的人都走不动道了。

    下一站是廖静文故居,下面内容摘自百度百科。清江廖氏民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清江村双江组,是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妻子廖静文的幼年居所。该民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现存槽门屋及正屋,占地面积约351平方米,建筑面积451平方米,2024年12月31日被列为湖南省第十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正屋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包含横厅、两个天井及十间厢房。入口檐廊设卷棚装饰,当心间为浏阳典型“罩”厅,藻井装饰彩画;明间横厅与厢房设隔扇门,五间厢房环绕天井,前后四间通过巷道连接。门窗雕刻精细,图案色彩清晰,体现了清代浏阳宅第的艺术特色。

    参观完故居,沿马路继续前行,在一处山谷中看到一条小路,感觉可以避开大段水泥路,于是就又探索了一段。后面就是沿防火道下山回家。

     

    龙潭古寺

    进香古道

    又见八月瓜

    龙头尖古庙

    蘑菇

    锥栗

    枫树大仙庙

    慈王庙

    瓦窑坳最后一户人家

    拐枣谷

    土法酿酒

    廖静文故居

    古代的抽油烟机

    蓑衣

    下山防火道

  • 稻草人
    在复盘路线时,发现在那个关闭的土地庙那里,还可以往东走很远,一直到一个叫尧家造的地方,然后翻越垭口到香安屋场,就可以一直走到社港镇,留待下次探索吧。
    2 周前
  • 稻草人
    @李鑫为了参题,报告会写的放心了。
    为啥要水这下?为了开题吗?
    2 周前
  • 李鑫
    为啥要水这下?为了开题吗?
    2 周前
188 浏览   3 回复
相关动态
扩展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