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江西于都河流域集结,并在此渡过了长征第一河——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个过程中,据说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又充满智慧的故事。
故事一:八千“子弟兵”的无声告别
长征出发前,红军进行了极其严格的保密工作。于都当地百姓虽然看到红军大规模集结,但并不知道这是战略大转移。许多于都籍的红军战士,他们的家就在河对岸不远的地方。部队纪律严明,不允许任何人离队回家告别。这八千于都子弟,就在这样一个夜晚,默默地、头也不回地从家乡对岸渡河远去。他们心中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革命的信念,将此去视为永别。这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悲壮与隐忍,成为了于都河畔最无声却又最动人的告别。
故事二:“国舅”的灯笼——何叔衡的鸡与酒
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的何叔衡,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年龄较大,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何老头”。在于都集结时,他预感此次离别非同寻常。他特意备下水酒,杀了一只鸡,邀请几位战友小聚。席间,他举杯说道:“我何叔衡此生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能结识诸位同志,死而无憾。今日一别,前途未卜,诸位请满饮此杯,愿革命早日成功!”其情其景,悲壮而真挚。然而,这位革命元老最终未能走到陕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这次聚会成了他与许多战友的诀别。
故事三:周恩来的一语定乾坤
渡河需要大量浮桥。红军工兵和当地百姓日夜赶工,架设了多座浮桥。国民党军的飞机时常前来侦察轰炸。有一次,敌机飞临于都河上空,正在岸边指挥的周恩来同志发现浮桥可能被敌机识别。他急中生智,下令将搭建浮桥的部分门板、木材换成与河水颜色相近的材料,并在桥面洒上河水,巧妙地进行了伪装。敌机盘旋几圈,未能发现目标,只得悻悻离去。周恩来的细致观察和果断决策,保障了渡河行动的隐蔽和安全。
故事四:“三块弹片”的承诺
一位名叫谢宝金的红军战士,身材高大魁梧,奉命护送一台中央军委仅有的大型发报机过河。这台发报机重达68公斤,是中央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过河时,浮桥摇晃,骡马无法驮运。谢宝金对首长立下誓言:“宁可牺牲我自己,也要把‘它’安全运过去!”他将机器牢牢绑在自己身上,冒着坠河的危险,一步一步稳稳地走过了浮桥。在接下来的长征路上,他始终守护着这台机器,直到陕北。他后来常说:“我这身上有三块弹片是为它挨的,但我兑现了我的承诺。”
故事五:于都百姓的“门板”浮桥
为了帮助红军迅速渡河,于都百姓倾其所有。当时架设浮桥需要大量木材,老百姓就把自家的门板、床板甚至寿材都贡献了出来。一位叫曾大爷的老人,亲手拆掉了自家的房子,把房梁和门板都送到了架桥现场。战士们不忍心,他却说:“红军是为了咱穷人打天下,你们走了,我们还要这房子干什么?等你们打了胜仗回来,再给我们盖新的!”据统计,于都人民共支援了800多条船只和大量的木料,许多人家晚上只能靠稻草临时遮蔽门户。这座用民心搭成的“浮桥”,是红军胜利出发最坚实的保障。
故事六:毛泽东的“三根火柴”与不眠夜
毛泽东在于都期间,身患疟疾,身体虚弱。渡河前夜,他住在一位姓张的老乡家里。深夜,他披衣起身,借着微弱的油灯,凝视着地图,思考着红军的未来。据警卫员回忆,那天晚上他划了三根火柴。第一根,点燃了烟,陷入了长久的沉思;第二根,再次查看地图,确认行军队列和渡河方案;第三根,天将破晓,他烧掉了一些重要文件。这三根火柴,照亮的是一个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沉重思考,也象征着在至暗时刻点燃的星星之火。第二天,他带着坚定的信念,随着大部队渡过了于都河。
故事七:“灯笼火把”照征程
渡河行动主要在夜间进行。10月16日到18日的几个夜晚,于都河两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灯笼和火把,站在岸边为红军照明引路。远远望去,蜿蜒的火龙与天上的星河交相辉映,照亮了红军的渡河之路。许多妇女和老人还提着一篮篮的煮红薯、鸡蛋和草鞋,硬塞到红军战士手里。这“万家灯火送红军”的场面,极其壮观和感人,温暖了无数战士的心。
故事八:董振堂和他的“将军殿后”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率领部队担任整个中央纵队的后卫,在于都河畔坚守到最后。当时,追兵迫近,气氛紧张。一位地方干部焦急地催促他快走,董振堂却沉稳地说:“我们现在多顶住敌人一分钟,中央纵队和主力部队就多一分安全。记住,有五军团在,就有党中央在!”他指挥部队构筑坚固工事,沉着应战,确保了所有部队安全渡河后,才最后一批拆毁浮桥,撤离于都。这种“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担当精神,是长征中后卫部队的缩影。
故事九:红军剧团“渡河前”的最后一演
在紧张的准备间隙,红军文艺工作者依然发挥着鼓舞士气的作用。渡河前夜,火星剧团在于都的一个祠堂里为即将出发的部队和当地群众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节目有活报剧、合唱和快板。当唱起《送郎当红军》时,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群众、战士都热泪盈眶。这场演出,既是对苏区人民的告别,也是对红军战士的誓师动员,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事十:一口“红井”水,万里长征情
在集结期间,红军战士像在瑞金时一样,积极为百姓做好事。他们帮助群众挑水、扫地、修补房屋。有一队红军战士在于都一个村庄发现村民饮水困难,便利用战斗间隙,帮助村民挖了一口井。村民为了纪念红军,将这口井称为“红井”。部队出发时,村民们含着泪,用这口井的水煮了茶和鸡蛋,为红军送行。一口井,凝聚了深厚的军民情谊,也象征着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