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径护林聆万籁,攀崖瞰库鉴千秋   

  • 品斋戒佛 1天前

    早晨八点,骑马坝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曦与炊烟交织的轻纱里。我见到了今天的向导——黄连山的两位护林员:老李和小杨。老李年近五十,脸庞是长年累月山风雕刻出的古铜色,话不多,眼神沉静如深潭。小杨则是他的徒弟,一个精悍的年轻人,眼神里透着对这片山林的熟稔与热情。他们身着迷彩服,脚穿沾满泥渍的胶鞋,背上沉重的行囊里装着干粮、水、记录本和一把磨得发亮的砍刀。


    我们离开骑马坝向黄连山方向进发。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哀牢山脉南延末端,位于云南高原向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是热带区系成分与亚热带区系成分交汇的“十字路口”,总面积约61860公顷。其地形起伏剧烈,海拔范围在500米至2637米之间(主峰海拔2637米)。巨大的海拔高差形成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保存着我国纬度最北、面积最大的热带季雨林。这里山高谷深,云雾缭绕,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山路蜿蜒,随着海拔攀升,身后的坝子渐渐缩小成一副画卷。约半小时后,一片依山而建的哈尼族村寨出现在眼前。的松村仿佛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传统的“蘑菇房”错落有致,厚厚的茅草顶在朝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村口巨大的榕树下,几位身着靛蓝服饰的哈尼老人正围着火塘抽水烟,看到老李,他们用民族语熟络地打着招呼。老李告诉我,他每隔几天都会经过这里,村民们都是他的“信息员”,谁家看到了不常见的动物,或是闻到可疑的气味,都会告诉他。

    “以前村里人靠山吃山,砍树打猎是常事。”老李指着一片恢复茂密的次生林说,“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知道了保护的重要性,他们是山林的眼睛,我们是山林的腿脚。”


    村子里鸡犬相闻,孩童在挂满玉米的屋檐下追逐嬉戏。我们没有过多停留,但在离开时,一位老阿妈硬是往我们手里塞了几个热乎的煮红薯。这份质朴的温情,如同山间的暖阳,为我们接下来的艰苦行程注入了第一股力量。


    告别田园诗境,我们钻入了嗒的河区域的原始森林。一踏入这片领地,仿佛瞬间切换了时空。光线骤然暗淡下来,空气变得无比清凉湿润,弥漫着浓烈的草木腐殖质和野花混合的复杂气息。这里才是黄连山真正的心脏地带。


    山高林密,生物宝库在此刻有了最直观的体现。参天的古木遮天蔽日,为了争夺阳光,树木都长得异常高大。我认出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京铁木,它的树干笔直如塔,树皮布满深刻的裂纹,如同记载着千年风雨的史书。板根、绞杀、附生……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老李不时停下来,指着一些植物向我介绍:“这是黑桫椤,和恐龙一个时代的活化石;那边开着淡黄色小花的,是黄连山冬青,算是我们这儿的‘特产’。”


    森林里并不寂静。各种鸟鸣此起彼伏,小杨能凭声音分辨出许多种类:“那是白鹇,那是褐翅鸦鹃……”他举起望远镜,果然在密林深处瞥见一只雄性白鹇,它身披洁白的“礼服”,尾羽悠长,正优雅地踱步,宛如林中的隐士。我们还看到了长臂猿在树冠间荡跃时摇动的枝叶,以及一堆新鲜的中华鬣羚的脚印。老李仔细地测量、记录下脚印的尺寸和方向。“这些都是山林健康的指标。”他轻声说,生怕打扰了这片宁静。


    穿越嗒的河密林的过程,也正是我亲身感受护林员日常工作的过程。他们的工作远非简单的行走。老李手里始终拿着那把砍刀,并非为了防身,而是为了清理路上倒伏的树枝和过于茂密的藤蔓,为后来的巡护者开辟道路。小杨则时刻盯着手中的GPS定位仪和记录本,每遇到珍稀植物群落或动物活动的痕迹,他都会停下来,详细记录坐标、种类、数量。


    他们检查着沿途的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存储卡。相机里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画面:黑熊好奇地嗅探镜头,云豹夜间幽灵般的身影,以及成群结队的野生猕猴。这些影像,是他们工作的成果,也是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途中休息时,我们坐在一根倒木上喝水啃干粮。老李谈起他二十多年的护林生涯,经历过与盗伐者的对峙,也曾在深山中迷路靠喝山泉水撑到救援。我问他们,日复一日走同样的路,不觉得枯燥吗?小杨笑了:“怎么会枯燥?山每一天都不一样。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果,冬天的雾,都是风景。而且,你能感觉到这片森林是‘活’的,你在守护着它,它也在用它的方式陪伴你。”


    这番话,让我看到了他们平凡工作背后,那份深沉的热爱与责任感。他们的日常,是与孤独为伴,与危险毗邻,更是与这座大山进行的一场无声而深刻的对话。


    在密林中穿行几小时后,视野豁然开朗。黄连山水库如同一颗巨大的、未经雕琢的蓝宝石,静静地镶嵌在群山的怀抱之中。与山下河流的奔腾不同,这里的水是极其静谧的。它的颜色是一种深邃的、近乎墨绿的蓝,清晰地倒映着四周的山峰和天空的流云。


    水库的存在,为这片原始森林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几只水鸟在水面滑行,划出淡淡的涟漪。我们坐在水库边,感受着从湖面吹来的、带着水汽的凉风,洗刷着穿行密林后的疲惫。老李说,这水库不仅是重要的水源地,也调节着区域的小气候,是山下万千生命的保障。它沉默,却拥有着滋养万物的力量。


    我们此行的终点,是坐落在山脊丫口的黄连山管理站。这是一座不起眼但功能齐全的小站。墙上挂着巨大的区域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巡护路线和动植物分布点。站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我们倒上热茶。


    在这里,我看到了更多现代化的保护手段: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部分区域的监控画面,架子上整齐排列着动植物标本和科研资料。管理站是护林员们临时的家,是他们休整、补给、交流信息的中枢。它像一枚钉子,牢牢楔入黄连山的腹地,象征着人类对这片绿色净土的承诺与守望。

12 浏览   0 回复
相关动态
扩展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