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传递的来历   

  • 南瓜叶 2008年10月29日

    开题人提交结题报告时,会有一项路线传递人的选项,被开题人选中的课题组成员就成为课题组完成线路的路线传递人,同时会收到一封网站自动生成的站内私信,告知相关事项。信的具体内容我没有保留,哪位社友存有原文欢迎奉献给大家以瞻真容。

    这是自2007年十一长线课题之后启动的一项新举措,和这次课题报名阶段的一场深入地讨论(10/02/07-10/05/07活动之报名篇 )有密切关系。

    探路的课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出行规模受到严格限制,无法满足所有社友的需求,因此,抢到一个名额是很幸运的事情。名额所限没有机会参加首探的社友,只要兴趣未减,自有机会出行同一路线或开辟同一区域的类似路线。

    传递人在参加课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 南瓜叶

    路线传递通知函全文如下:

    为了避免这条路线失传,我将您确定为11月29日出走三合庄-瓦沟-天院儿沟-五岔路口-六渡课题的路线传递人,也许不久的将来您能提交一次课题重走或部分重走此路线,并再传递给你的队友。这只是我的个人愿望,并不构成强制,请您适当考虑,谢谢。此信为系统邮件,不必回复

    2008年11月29日
  • 南瓜叶
    传递人一定要卸掉心理负担,一般路线的长度都在二十公里左右,一路上不知道会有多少岔路,不要说只走过一次,就是走上个三五次也记不住每个岔路口的可靠标志。最可靠的还是地图,虽然决定不了细节,但大的方向千万不要迷失。更要靠群策群力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靠传递人解决所有困惑不见得比扔鞋决定方向可靠。如此说来传递人还有何价值?传递人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样,只不过有机会欣赏更多的美景而已,也许会对一些疑点略微敏感一点,大家都不知道偏离路线的时候,也许传递人对周围的陌生感会更早一些提醒课题组成员,但是也要对陌生感进行辨别,首探没有注意过的地方对传递人都是陌生的。首探的结题报告千万不要忽略,脑子再好也比不了文字记载,图文并茂总比只凭一张地图好识别。
    2008年10月29日
815 浏览   2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