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他乡?!   

  • 看景 2011年12月01日

    故乡?他乡?!


     


     


           原以为去房山的车除了六里桥东里的917就是917支,这次才知道在六里桥北里还有个616,而且616车还不少呢。5:45分坐上快3,很顺地换乘300路,不用急匆匆地赶往东里,东张西望中就有616进站,人少车快,唯一的缺点就是车上太冷,以至于换乘温暖的房38路时候,我还有点不太习惯。


           比集合的时间早到了半个多小时,沾沾自喜电话南瓜叶老师的时候,才知道大家都很早,第一拨已经出发去金陵了。金陵,其实和北京周围的诸多陵墓一样,只是名字重叠了一个著名小说中的发生地,所以,南瓜叶介绍破败的陵墓的时候我怎么也无法从那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繁荣辉煌境界中回到眼前,以至于也没了看个究竟的兴趣,直接上山!


           开始的时候,零零落落的几个游人几乎是观灯谜般边看边评论,寂静,使得灰暗的山里显得有些空旷。因为是提前于集合时间出发,所以大家并不着急赶路,聊天,热身,不知不觉中已经是人声鼎沸,原以为我们够早了,这些已经走到半路,而且边歇边走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发的?还有下山的人?车厂附近晨练的职工?路上有人介绍上周这里能见度的时候感觉他们每周都上这个山。参加出走社以来,很少碰上这么多人一起赶路,即便是景区也没有如此游人如织的境况。热闹的路段不会迷路,跟着游人走就是。置身熙熙攘攘的环境中,容易充耳不闻。天气不太好,身边的山路只可上看,走过的山下路反而全隐没在白色的水汽中,有些置身海边的感觉。有几个人砍路边的小树做手杖,在人群的围观中依然很淡定,这个能影响到生态平衡么?


           说好的在哑口等踩点到的队友,真到哑口的时候,要等的人也已经到了哑口。“高处不胜寒”,下撤!左边还是右边?南瓜叶老师两边的路都试着往前走了一段,最后选定有明显路迹的右边下山,下山中,才知道路有多难:从上到下的石头好像把山推倒的“石头阵”,大大小小的石头松松的虚支着,脚一踩或者轻轻一碰,就有可能滚落。既要小心翼翼试探然后才踩上,又要预防后边的石头有可能滚落下来;前边人走过的路对后边的人没有任何借鉴意义,有可能前边的人踩着过去了,后边的人就滑落下去,跌落在这石头堆上,即使筋骨不受伤,也有可能皮开肉绽。专心对付眼前的这段路,抬头看看前边不见边的石头,南瓜叶几位走得快的早已没了踪影,后赶上来的北潞冠以东道主身份断后,京都水怪间或停会儿站在石头中间等等我们。“石头阵”结束的时候,才看清楚能顺利走通的小路应该在左边,只是我们没有耐心从左边的路一直往下走而已。“石头阵”也只是人为垒起来的路边石头被雨水冲垮后形成的。结束了“石头阵”,开始钻荆棘,早上出门时心思全在登山杖上,手套和相机就被落在沙发背上。水怪老师拿出了他珍藏版的手套借给我,才免了手被挂破。回归到平常的山间小路,居然有些不太习惯,我连着摔了两个四肢朝天,所幸前后视力范围内都没人!


           午饭简单而短暂,简单午饭见识了水怪老师的生活情趣:空调室外机外罩改装的背包罩和野外用餐布;旧牛仔布做的筷子,勺子,叉子袋,环保、健康、卫生,也许还有没有被我发现的小发明吧。


           前辈独行叟在以前的报告中提到他在这里的两个“最爱”依然完好:冰瀑尚未成型,就没了近前的想法,“搔首弄姿的大柳树”也就成了想象中的图画;北窖的果树依然,挂满红彤彤的柿子,也确实成了我们旅途中的乐趣。我在饭盒里的那三个,因为在包里晃荡回家只剩了半盒糖水,合着柿子上的尘土和枝草也没了吃下去勇气,倒是提在塑料袋里的几个,一路小心翼翼保护,加上水怪老师最后找的纸袋子,到家还是完好无损。感谢水怪老师的热心,细心!


           北窖村看起来有些年头,破败的戏楼和庙宇诉说着曾经的繁荣和历史。戏楼已经用作农人的仓库,对面的庙宇除了墙上鲍威尔时代的报纸,别无他物,本来想把手提的柿子献给寂寞后的佛主,最终也成了想法,只是接了一句水怪老师应景的老套文,心绪才从失落中平复。


    房山的石头千奇百怪,房山人的房子多数是石头砌的,整齐漂亮,连房上的瓦片都是石头的,不知道他们怎么把石头削成A4或A3纸样大小的瓦片的,但就地取材,经济实惠,智慧永远存在劳动人民中间。


           北京郊区的地名都很有意思,一路上听他们讲“Yingshui”,我一直以为是“颖水”,就是郑庄公把他母亲贬往的那个地方,谁知看图后才知道是“英水”,一下子就没有了故事中的历史背景。有了这个前鉴,后来再听到“Xi’ancun”的时候也就不敢往熟悉的地名想了,谁知道这次倒是真的“西安村”。西安村依山而建,从山上的跑马道一路迂回下来,就是西安村。“真武庙”其实是个道观,门口的青竹和漂亮的建筑倒是相得益彰,想来也是观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性情体现。老家陕西,到西安,也就是到家了。以前总是喜欢傍晚的时候踩着夕阳回家,炊烟和夕阳下的家里,总是有吃不尽的美味和享不尽的温暖。看见西安村的牌楼,京都水怪说我到家了,是的,到家了,西安村不仅名字如家乡,连景,情都一如我对家乡的记忆。夕阳染红的天边,淡淡烟雾笼罩的房屋,家门口卖东西的小贩,巷口聊天的人们;谁家如果正好有家人或亲人归来,一边招呼,一边喜滋滋的一同回家。家乡没有山,平整如绸,太阳落山的时候,也就快到晚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炊烟升起,饭香四溢,一派安居乐业的田园图。挂满枝头的柿子,随进门就能吃上一口,只是老家的柿子越是软,外边一层薄薄的皮越是绷得紧,柿子汁随时都可能撑开那薄如蝉翼的皮而溢出。


           老家的柿子树少,一般都是院子里或屋檐下,卸柿子的时候也就是像南瓜叶老师那样用竹竿夹住柿子边的枝,最多再有两人抻着平面的布在柿子下面接住以防掉在地上摔破。房山的人民智慧无穷,有人在竹竿顶端绑一布袋子,像捉知了那样先用袋子罩住柿子,然后再拧或挑让柿子掉进袋子里,完整而简单。看我们很欣赏和赞许,当地人大喊我们过去玩玩,要赶班车,我们只有回望的份。


          


           南瓜叶老师很仔细,为了我升级为公民,大家特意聚餐良乡。第十次出走,要升级为出走社的公民了,公民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是权利当然要争取的,不用宣誓,一顿饭足已,而且为了不违反出走社的社规,不用我请客,大家均摊费用。

  • 瑞草

    看你的文字,惭愧呢~~

    恭贺成公民啦!

    2011年12月05日
  • 八戒姑娘

    精致美文,恭喜成为公民

    2011年12月02日
  • 穿山癸

    好细致的描写,读来就是:人在出走,故乡成他乡,他乡亦故乡。

    2011年12月01日
  • 京都水怪

    祝贺成为公民。

    不愧是陕西人,文化底蕴实足。

    2011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