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日子
胡家溶是我的老家,离沅陵县城的距离约为20公里,理论上这点距离不会产生什么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我们这地方就是有点怪,当一位县城的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吃喜酒的时候,我的回答无法令她满意,因为我说吃喜酒的日子是“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即2012年1月18日至19日两天”。
“怎么是两天?”他们不知应该什么时候去吃喜酒。
“我们那里就是两天啊”,我说。
还有下面一些习俗不同
1、花车只能坐新娘,我一直以为花车是新婚夫妇坐的,这次,我才知道,在新娘进入我们的土地庙之前,他们是不能碰面的,否则,婚后会天天吵架。但这次,他们提前碰面了,因为,有一段路必须坐船,但只有一只船,至少,他们是同在一只船上了。
2、娶亲的队伍不能走上风上水的地方,必须走那些偏僻的小路,否则,会有人拦路,不让过。
3、娶亲的队伍要求在天亮之前到达新娘的家。
4、路人要是在路上不小心与娶亲队伍相遇,必须尽可能早地躲避,迎面碰上,将会给路人带来不好的运气。
二、放电影
自我记事起的二十多年来,我在我们家这个屋场至少参加过三次婚礼,每次都放电影了,在我们家的“两手推车”房屋的两栋楼之间挂上幕布,这次也不例外,但结果是只有我一个人看电影,别的人都各玩各的去了,人员最多的一群人围在一间小房子里摇宝。
小时候我们为了看一场电影,可以在夜里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当年这个地方放电影时,房屋周围围满了看四方八面赶来的乡亲们。
现在,他们说,这种电影都是“三下乡”放的,没什么新片子,平时大家都不想到自己家里“三下乡”来,实在推不掉,也没人去看,大家也趁机聚在一起打牌。
三、上花红
婚礼从第一天下午开始,客人陆续到来,根据亲戚关系,至亲会送上彩布,用竹杆穿上挂在堂屋前。这天的主要议程是上花红,但我可以想象得出大致流程,由新郎的舅舅、姑姑等给新郎披上大红的绸子,这个仪式结束后,就入席了。可惜我因故没能赶上,
四、大粑粑
吃喜酒送的礼除了钱财之外,还可以是稻谷,但不能缺少粑粑。粑粑分为两种,小的一种上面只有四个红色的点点。而大的粑粑刚有脸盆大小,上面用红色食用色素写着“囍”字,这种粑粑叫大粑粑,是不能少的一种礼品。我们这里有个成语叫“想大粑粑”,意指某人贪心。
五、娶亲
由于我们家地方比较小,所以只有一部分客人找到地方睡觉,大部分客人都没睡觉。
娶亲队伍由娶亲大哥、新郎、打点子的(一锣两钹和一个唢呐组成)和背背篓的人若干组成,我看到至少带了用一根木棍挑着的两块猪肋条肉、席子(又称离娘席),两把小竹子做的火把,当然,背篓里背着鞭炮,还有几个人抬着冲天炮,现在这里做麻丈头的人被炸死了,政府不准生产这种麻丈头了,所以,只好用冲天炮。
凌晨4:45,我们在家锣鼓和鞭炮声中出发了。按风俗习惯, 5:10,达到公路,从这里去新娘家,有12公里的车程。
6:00,下车,换事先准备好的船,在黑夜中摸索沿沅水而上,我真佩服船老大,这条船平时都不在夜里开行,因为没有灯,四周是伸手不见五指,他嘱咐船中之人关闭手电,凭借沅水水面微弱的反光开动了船,还能辨别方向,在快要到岸的时候,才吩咐打开手电,让船靠岸。
6:30,队伍上岸,步行10分钟,到达新娘屋前,天还没亮,在女方的屋前有一根板凳拦着,但我们似乎也没受到限制,直接过去了,队伍不能进女方的屋,只能在屋外等候。
在娶亲大哥和对方的主事交谈了一些仪式后,新郎在女方堂屋的神牌下行跪拜大礼之后,把肉交给了对方的主事,于是发亲了,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新娘由她的叔叔背着,她的婶娘跟在后面,把新娘的双脚向后提起,出了闺房,娶亲的人点燃了带来的火把,出闺房后,新娘在屋外站在一把红椅子上等候。
这边娶亲的人紧张地忙碌着,背起嫁妆,主被、主箱都是红色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船和步行,终于到空了。到达土地堂,队伍在此有一个仪式,新郎和新娘可以相见了,新娘由此由新郎官背入自己的屋。屋门口放了一个火盆,新娘要由此跨过去。
六、喊客
拜堂之后,是喊客的时间,我都不知道吃喜酒,除了送礼之外,还要准备好多钱给新婚夫妇。当然,也有喊到的亲戚没打算给钱或者因故/借故不在场的,主持人就会说一句“礼到就是”,喊下一个亲戚,以免冷场。
七、喜宴
仪式结束之后,已经快11点了,还没吃早餐,饭要等送亲的人和手里人先吃完走了之后,其他客人才能入席。
我们那些外地的亲戚,这次被害苦了,一个说“我们在家一天吃三次饭,到这里来吃喜酒,三天了,还没吃过一餐饭。”
图文混排方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