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走永定河峡谷   

  • xulaoshi 2012年7月25日

      感谢荷包开题,和穿山癸、沈水香、老喂一起完成了永定河峡谷北端的出走。


      在本次课题成员中,我出发的最晚,七点二十才离开家门,因为880头班车此时还没到西三旗。到了明皇宫南门,等了好一会才来880,一路顺风,东花园换小公共,来到了官厅水库的拦河坝上。我们按计划路线行走至旧庄窝村,在村内避雨,如果不降雨,多出的四个小时可以走一小段幽安秘径。但在村内赏雨中的山景也是一桩趣事,充分体现出闲逛的特色。尽管火车晚点,五人都平安地返回了京城。在此期间,收到了社友关心问候的话语,甚为感动,出走社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啊!


      以下内容来自网上资料,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1)官厅水库是海河水系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库,枢纽由拦河坝、输水泄洪洞、溢洪道、水电站组成,水库设计为一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一级建筑物。拦洪坝筑于永定河从延怀盆地流入西山峡谷的西口,长290米,坝底宽360米,顶宽10米,最大坝高45米,最高蓄水位483.07米;溢洪道长430米,最大泄洪量560立方米/秒;水电站共装机3台,容量为3万千瓦。设计总库容41.6亿立方米,水库流域总面积4.34万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47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6立方米/秒,设计洪水流量11450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50万亩。官厅水库在面积上与密云水库不相上下,被夹在两列山脉之间,水质良好,水面开阔。在南岸一侧有着陡峭的岩岸和细腻的沙滩,附近沙地上盛产的糖度极大的各种水果。工程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竣工。水库原设计按一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一万年一遇洪水校核,由于官厅以上泥沙来量大,水库死库容的66.5%、兴利库容的19.5%和防洪库容的6.5%被淤积,这就降低了防洪标准。1976年河南“75.8”大水后,经过复核水库防洪标准只有370年一遇,为此在1967年溢洪道降低堰顶的初步改建基础上,1975年后,开始了加固、改建和加高,经过14年的连续施工,恢复了最初防洪标准。副业方面,以前正常年份可向市场供应甲鱼2000公斤,水果2万公斤。


    (2)永定河峡谷全长108.7公里。建国以来,各地矿部门在这里系统地开展了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基本上掌握了该地区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规律。大峡谷地质资料表明,其地质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对峡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中元古代至中三叠世沉积盖层形成阶段,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漫长的过程中、构成了门头沟地区南部为隆起,北部为拗陷的格局;

      第三阶段,早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印支运动阶段对大峡谷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形成了横岭——沿河口、沿河城断裂以及清白口、下苇店穹隆;

      第四阶段,中生代从三叠纪延至白垩纪燕山运动阶段促进了火山沉积的花岗岩的形成;

      第五阶段,进入晚白垩纪喜山运动阶段河谷深切,沟壑纵横的地貌基本形成。


      峡谷地带基本反映了国内所有地质年代地层。最古老的有元古代长城系、元古代蓟县系、青白口系地层,尤其是青白口系地层,在浅海沉积环境生成,内陆地区比较少见。因其分布于永定河峡谷的青白口、大村一带,故以河畔的青白口村命名。古生代有寒武纪及奥陶纪,分布于本区中部齐家庄——林字台——青白口——淤白村一带和本区东部军庄、丁家滩附近以及本区南部戒台寺到千军台一线南侧。以浅水、清水陆表海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夹有陆源碎屑岩:与华北地区一致,还有二叠纪、石炭纪各种页岩主要分布于九龙山----香峪大梁向斜的两翼和百花山----髽鬏山向斜的南翼,即戒台寺---赵家台---色树坟---军庄一线及千军台附近。中生代峡谷两岸的九龙山---香峪大梁造就了三叠世、侏罗纪、白垩纪火山碎屑沉积岩系,成为当地重要的资源。新生代在峡谷下游形成的河谷平缓的斜坡地带,各种沙砾岩、沙层、粘土、亚粘土为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3)永定河三期古河道

     

      清水河古道,它的起点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盆地,经紫荆关深大断裂带向南,绕过东灵山西南麓,从小龙门沟进入斋堂盆地。东北穿越斋堂川,在傅家台改向东南行,行永定河现行河道流向。在王平镇南涧脱离现行河道流向,改向西南。绕过北岭,以今永定镇石门营出山,向东形成冲积洪积扇。这条古河道上,在矾山,古河道底部是分选性差的泥砾层,上覆土黄色老黄土。在斋堂川盆地南、北山半坡的唐县期阶地,就是古河道故道。唐县期阶地分布在海拔700—500米的地面,向现代河床平缓倾斜,倾角在5°左右。以斋堂镇为例,以南山(庙安岭),到北山(白铁山)山顶向下走一个约30°的陡坡,到达海拔约700米左右高度的时候,地形骤然变成平缓的地面。向清水河倾斜下降到海拔500米左右,被后期河道分割截断。唐县期阶地(也有人称为夷平面)作为永定河最古老的河道,呈宽阔河谷地形,显然已经是年代很久长的晚壮年形态。可见,清水河古道存在时期十分久远,是永定河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古河道。在傅家台,这一期阶台下部为巨厚砂砾层夹砂层,具不清楚纹理。下游古道,大都已形成岭顶,或已被侵蚀破坏。在石门营,古河道下部为砖红、浅红色砾混堆积层,属新第三纪上新世沉积;上部覆盖后期褐色粘性土。这条古河道残留阶台,通常比现代河、沟谷高出70—80米。

     

      军庄沟古道,其上游没有改变,仍在斋堂川流过,下游循现行流向,在军庄改向。经军庄沟向北稍东,出门头沟区境,行海淀南沙河—清河河道。下游分为两股岔流,分别流入温榆河。温余河,原名湿余水,又作灅余水。湿水为古本《水经注》所记永定河之名。灅水之名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是指那时的永定河。湿(灅)余之名,即永定河废道之意。由此可知,古人早已发现,军庄沟及南沙河、清河,曾经是永定河经流,然后废弃的河道。该期河道在山区约高于现行河床约50米。在灰口,古河床底部为灰褐色砂砾石层,上部是褐黄色粘土。

      同期,从古怀来湖经西山流向北京平原还有另外一条河。它起自与古怀来湖相联的古延庆湖南缘,在官厅—沿河城现行河道以东,大致平行。此河经十八盘入山,走向东南。经今怀来县外井沟,到水头村,折向东。在镇边城分为两股,南入门头沟区。在大村又合为一股,改向北行,入昌平区境。到马刨泉南,折向东。在雅思台一带,呈喇叭状散开。东行,北经溜石巷、大水峪,南经雅思台、高崖口,入昌平盆地后消失。可称为高崖口古道。这条古河高出现代沟底40—60米。在溜石港、高崖口,残存宽达70米的大平台。下部是巨厚砾石层,中部为黄土与砂砾石互层,上部为后期黄色黄土,含少量姜结石结核。在西口子,古河床下部是浅灰色砾石层夹砂质粘土及砂层,地表有2米砂粘土。古河阶地高出沟底45米,宽达150—240米。高崖口古道在第四纪更新世昙花一现,没有成为延续至今的河流,从而取代永定河。

     

      三家店古河道,在流向上已经与现代永定河一致,即从官厅峡口到三家店峡口。此时,清水河古道上游,矾山到小龙门沟一段已断流,在门头沟区西界老婆岭苇子港(大垭口)一带被抬升的分水岭隔断。下游军庄沟也已断流,在中部形成分水岭。


      古河道与现行河道相比,仍有一些差别:古河道已升为峡谷阶地,高于现代河床。珠窝段旧河道废弃,改走新道。当时在丁家滩形成指状岔流。其中一条流经斜河涧村西。丁家滩旧道高于现代河床66米,在担礼、坟上村旧道高出37米,在龙泉务河拔高度为41.2米。古道出峡之后,绕石景山向东北流向今海淀、昆明湖,以及向东流经今北京城北部,即古清河二期河道和古金钩河。永定河在第四纪中更新世(70—12万年)形成现行流向以来,西山仍在阶段性增高,流水则不断下切,使永定河峡谷日益加深,近一二千年终于形成今日深切巨大的大峡谷,巍峨雄伟。


     (4)旧庄窝村,《史记》已有该地种枣的记载,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含糖比其它地区高18%,小枣成熟后掰开,能拉出七、八根金黄色丝,故誉为“金丝小枣”,旧时为朝廷皇室配制“八宝粥”,名扬京津。鲜枣中的维生素B的含量比苹果高70倍,C的含量比梨高几十倍,P的含量居百果之首。还含钙、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产妇食用金丝小枣熬成的小米粥、糯米粥加快身体康复。同时,对便秘和角膜溃疡有较好疗效,用带蒂的小枣煮熟服用,治疗创伤、灼伤。金丝小枣还具有舒肝健脾、消心润肺、补血养颜,调中益气等多种功能,是老弱病人的滋补佳品。

      旧庄窝金丝小枣十月下旬成熟。果实长圆形,果皮棕红色,果大核小,吃法多样。鲜枣生吃,清脆香甜;晒干生吃,芳香可口。经蒸煮可做成枣饼、八宝粥、枣粽子,加工成枣泥为糕点馅料,还可制作成乌枣、糖枣、蜜枣等各种糕点。同时,枣花蜜是蜂蜜中上品。

      以前,村里人坐等收购商,一斤枣只能卖3到5元钱。2009年,旧庄窝出山通道建设被确定为县十项民心工程之一。施工过程中,为了不损坏铁路路基,大胆实施平交改立交工程,在丰沙铁路上下行线各20米的地方劈山开石,穿越了一座高30多米,长100多米的大山,终于开出了一条平坦、宽敞的“致富路”。自从修通了路,一斤枣卖到了13元。如今,金丝小枣的含金量是沿路攀升!

      旧庄窝站是丰沙铁路1972年增建二线时所设的四等站,为下行车站。

      本次没去看旧庄窝吊桥,据说新桥墩已建好,旧吊桥将会被拆除。

  • 京都水怪
    此文很有学术价值
    3天前
  • 荷包

    咱们还没看到就要拆了啊,改天再去探。

    201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