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窝的地质科学成因   

  • 荷包

    穿山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啊。

    蹄窝形成原因为地质作用可能性较大,至于具体形成机制,的确代考,水流侵蚀冲刷推测较为合理,只有水流才有如此恒力,形成如此规整圆润形状,风力多半吹蚀砂岩地貌。

    牲畜踩踏原因,是文人墨客之浪漫联想吧,京西古道不过数百年历史,其力不能达,且骡马非日日行走,大量行走,就更不可能。人工开凿,还算合理。

    嘻嘻,喜欢大家讨论。

    2012年4月01日
  • chenyi

    我在海南陵水的海边也见到过许多如人凿而出的岩穴,排列非常整齐,许多巨大的岩石竟最终因此崩裂。潮汐海浪作用下的水流冲刷或许是一个解释。至于峰口庵,的确很难想象这样的过程。 就说“上古时期”,有这样的可能,不过,如此久远地质年代的地表岩穴,很难想象能够保留下来。
    我还是认为,先有人为开凿,后有骡马踩踏的解释合理一些。至于骡马是否能够观察落脚点的疑问,我这么想。前蹄应该可以看得清楚,虽然,我没有仔细研究,但我相信四蹄动物有能力将后蹄比较准确地落点在前蹄踩踏过的位置上。另外,初始是人为开凿,应该顾及到骡马的步距,即使一下点位找不准,我想骡马这样智商的动物应该也有能力试探性地寻找可以踩实的点位。
    至于说,喜欢与否,我觉得可能跟负重有关。人背上几十公斤爬山,在雨雪路面,一定会不厌其烦地寻找牢靠的发力点,否则,后果很悲催。骡马,应该也是如此吧。

    2012年4月01日
  • 西秦

    符合人们想象的东西都是真的,早晚也得变成真的...

    马致远故居符合人们的想象,真的都开始售票参观了...

    如要怀疑,会让大家反感你....

     

    2012年4月01日
  • 刘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峰!稀饭!

    2012年4月01日
  • 京都水怪

    都有道理,二合一准确一些。

    2012年4月01日
  • 穿山癸

    如前对岳麓山人回复,我的观点是先成壶穴(主因),而后有牲口的部分贡献(次因),才有了古道上的“蹄窝”。

    但引文那边专家们也有争议呢,可以去看看,

    2012年4月01日
  • 晴朗天空

            我认为就是骆驼、骡子踩得蹄窝。原因有四:1、三家店那里是京西煤的集散地,那里解放前有很多人间养骆驼运煤,我爷爷解放前曾经在圈门里的煤矿挖煤,说运煤用骆驼,就是解放后一段时间,门头沟圈门那里雨后也不好走,牲口踩得印子到处积水,是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身泥。那里是最早的区政府所在地,很难走。2、儿时村里有骡子、驴子,曾经跟着赶牲口的老人赶牲口,它们驼东西上山时,确实踩现成的蹄窝走的,97年去灵山,那里山道马蹄的印记,跟蹄窝的一样规则。3、并且蹄窝的前后形状大小符合动物的抬腿、落腿时动作,前方开口由大到小,最后与蹄掌大小相符。4、在蹄窝往雷达站方向的古道上还有3个蹄窝,在天桥浮旧村下来到煤窑的古道上也有2处蹄窝,我曾经照相。

    2012年4月01日
  • 出没在山里

    喜欢!谢谢!

    2012年4月01日
  • 穿山癸

    山人兄,我也认为是流水造成的,但因为是在路上,后期会有牲口的贡献。

    有人是反对这个说法的,参见原文后的回复。

    2012年3月31日
  • 穿山癸

    文中有两个iFrame嵌入,设置本是一样的,但发布出来,第一个却是窄窄的一条。查看源码,发现width字段在框架块的末尾,与height字段隔开好远。手工将它俩排在一起,显示正常了,但修改文章其他部分再发布,这哥俩又分家了。不得不一次再手工编辑源码。

    应该是编辑器的问题,是个小bug。

    2012年3月31日
8151 浏览   20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