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台杂记   

  • 穿山癸 2014年8月31日

    赵家台是门头沟区的一个村子。

    但如果你打开随便一个网络地图,锁定潭柘寺附近,便会发现两个赵家台,一个在潭柘寺镇政府附近,叫做“赵家台民俗旅游村”,一个在北边十几里之外的半山坡上,叫做“赵家台观光园”。这些是官家制定的大名儿。

    而在民间,这两个地方,一个叫赵家台新村,一个叫赵家台老村,前者就是赵家台民俗旅游村,后者就是赵家台老村。新村的居民都是老村搬过去的。行政上老村和新村是一体的,新村是住所地,老村是新村赖以生存的土地。网上有说法,“赵家台村归直辖区县管理”,那就是说赵家头村不属于潭柘寺镇管辖了,确否未考。

    108国道去往潭柘寺之路有一条穿过南辛房村向北的岔道。过去,岔道口有个0公里路标,刻着“赵家台路”四个字,属于县道等级,编号X016。现在这个路标找不到了,因为山上修了一条公路叫做潭王路,开头的一段占用了赵家台路。但赵家台路仍然还在,但0公里路标向北移动了2公里的草甸水村外,潭王路从这里上山了,赵家台路则继续在沟里蜿蜒而上,路标上的数字减去2,最后一个路标公里数字从8变成了6,便到了赵家台村口。

    赵家台何时成村,我没有找到具体数据。民间有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不知何时被好事者改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查潭柘寺始建于西晋(265年-420年)早期;又有“先有赵家台,后有潭柘寺”之说。倘若此传说可信,则赵家台建村的历史应该超过1700年了。

    民间又有传言,称“纸糊的北京城,铁打的赵家台”,大约是说北京城虽然多次贵为帝国都城,却又屡建屡毁,其具体位置,几经变化,并不怎么固定,而赵家台老村的先民们,则在过去千百年间,一直经营着这九山环抱的一块台地,从未间断。十余年前的2003年,老村居民基体迁往8公里外山下的新村,原因是山村里过去多年采煤,已成采空区,随时可发生地质灾害。

    如今的老村称作观光园,大约是要发展旅游,村里的胡同在近两年大都重新修茸过,台阶路甚至修到了梯田里。老村有不少据说有五百年以上岁数的古宅老院,如今已基本无人居住,大多已经败落,少数在这里选择质量好些房子住下的人,也并非赵家台村民,而是来自别处,养殖些鸡猪之类。老村里家家有地道,总长超过1500米,据说修遭于明清时期,各家互连,社友小垒说是她少年时期与小伙伴游戏的场所,如今被挂上门头沟区普查文物的牌子,封锁起来了,我是未曾得门而入查看。网上看到过一张好几年前的照片,说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古钟,看起来古钟并不大,不知现在何处去了。

    因为成了观光园,老村周围的土地,种植了些核桃、樱桃、白杏、柿子之类,目的自然是发展采摘,期望收入肯定会超出种植粮食作物。经常见到有农人在地里作业,但干活的人显然并不全是来自新村——有次来这里,遇到几个当时正在挖野菜,说他们来自平原村,是为赵家台干活的。猜测是,住在新村的赵家台人,在新村经营民俗旅游顾不过来,需要雇用邻村的人帮忙。

    近两三年,出走社友经常会前来赵家台老村。社友独行叟曾在小磊家老宅住下,翻垦房前屋后的土地,种上瓜果蔬菜,因此这里也被社友们称作耕园。每当社友来到,便会煮面熬粥包饺子,配上老独耕耘收获的纯天然绿色产品,其乐也融融。但随着此处饮水资源的枯竭,老独已经放弃耕园,社友们也渐渐来得少了。

    也不怎么见到前来采摘的城里游客,也许是果树还没长成?但采摘客怕是真的要乌泱泱地来了,网上看见好几篇介绍此处观光采摘的报文,都是近期刊出。但愿,这一片土地能为赵家台人增加些收入。

  • 晴朗天空
    那个古钟以前挂在生产队的队部,我见过,有次去问起村民说搬到新村去了,是个文物,还有花纹呢。
    2014年9月02日
  • 123123
    梦回萦绕的桃花源。
    2014年8月31日
  • 荷包
    耕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4年8月31日
  • 风飞扬
    怀念耕园相聚的日子。。。。。
    201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