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防御工事之一墙子路   

  • xulaoshi 2015年7月25日

    (1)补交时间最早的一篇作业,出走时间为2012年9月30日。那天是国庆放假第一天,我坐郊80到终点密云汽车站,下车走了两站地,又上某路小公共到其终点巨各庄镇豆各庄。我在那儿等了两个多小时,途径的小公共连续过去十多辆,车车爆满,没有一辆在豆各庄公交站停下,有几位等车的人迫不得已南辕北辙地坐车去密云大剧院始发站候车。我选择徒步,溜达了8站到大城子,时间早已过中午,在大城子有人下车,我才挤上前往集合地关上的公交车。下午三点左右到集合地,四点左右在著名的“V字”长城附近与课题组部分成员会合。

    (2)明代顾炎武著《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中写到:“墙子路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有三门

    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墙子路城是明代北京防御工事体系之一环,城墙皆几百

    斤巨石构筑而成,高二至三丈,宽一丈三尺。城楼为砖石结构,坚固壮丽,三门:东曰永熙,西曰安

    边门,南曰墙子路。均有汉白玉匾额嵌于城楼,上书建于明万历年三年,实为重修,初建为明洪武年

    间。城内街巷,整齐对称,笔直平坦。俱系大河光石垫漫,虽大雨滂沱,街流如河,亦无损街容。文

    革时期破四旧,墙子路城给彻底毁坏,目前仅北门保存城楼。

    (3)墙子路城东三里,为墙子雄关。“关外”为河北省兴隆县境。明时营设于内以屯兵,关设于

    外以御蒙古和女真之敌,雄关是两军交锋的战场。明代的雄关紧靠长城,建有小石城。周约二里多,南北长

    50丈,东西宽100丈,有东西北三门。北门城楼上,高嵌着汉白玉石匾额,上刻着“墙子雄关”四个字。

    (4)古人称长城为边墙。墙子路关口处,有山名青龙山。因为无突出主峰,起伏若岭亦名青龙岭。

    上有边墙,墙字与岭字结合,“子”是墙之谐音,因命名为墙子岭。岭下之关即名墙子岭关。传说古

    长城,乃秦始皇及历代所修,自然墙子岭之名可与长城同其古老。

    (5)明代采用的完全是砖结构。在军事上,将万里长城边防分为九镇统辖,自山海关经喜峰口至古

    北口墙子路一带,属于蓟镇总督领导,蓟镇下分三协,每协分为四路: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

    门子口为东协。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为中协;以石匣为中心兵分四路即:古北口、墙子路、

    曹家路、石塘路为西协。因此墙子岭所以更名为墙子路,墙子岭关所以名为墙子雄关。

    (6)明代曾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驻兵万人以上守之,管辖范围: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

    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即今泉水河村家堂沟口

    和泉水河村北山口)直到大小黄崖口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楼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当时在墙子

    路不仅驻有众多官兵,又有填密的居民户,密集的商人,整个小镇是非常繁荣的。

    (7)这一带的防御工事,隔四五十丈,就有一座敌楼,垛口相连,青龙山脊南北走向的长城,有突向东方伸出半里

    长的一支触角,上面设有长约一丈的数门铁铸大炮,对着迎面的关外大路,是攻城敌兵的致命对头,再

    前半里处矗立着一座烽火塾台,有哨兵负责遥望远方,监视敌情。另在二道河村、五道河村河川窄处,

    横锁着和长城一样高宽厚的石墙,名拦马墙,只留单骑能通过的道口,以防敌人大队骑兵之冲击,一旦

    敌来,烽火台上狼烟突起,守关将士可有备无患,关内清水河北岸,还有把守小关门的北堡子小城,与

    雄关能相互支援。面迎关口处约半里地名东大沙子东头,曾于五十年代出土过六尺长的铜铸大炮,那里

    可能是一道防线,给万一闯进口来之敌以迎头痛击。“雄关漫道真如铁”,古人周密的军事设施,令人

    敬佩。




  • xulaoshi
    墙子路是个看长城的好地方之一,北京境内每处长城各有特点,雄、奇、险、峻、葱、深等等可选择不同的去处。
    2015年7月30日
  • 麓山学者品潇湘
    这地方是不是看长城的一个好去处??有空下次去北京看看去。
    2015年7月29日
  • xulaoshi
    二百三十九里分布七十九座敌楼,大约3里一座,这是平均数。每隔五十丈的一座敌楼的路段估计是最密的路段才有。
    2015年7月28日
  • 穿山癸
    “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楼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这一带的防御工事,隔四五十丈,就有一座敌楼”,感觉有些对不上,有些路段敌楼太稀,有些地方又太密了。
    2015年7月27日
  • 叶依
    xulaoshi 把墙子路一带的防御工事介绍得好详细,以前去过V字长城,确实很雄伟。
    2015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