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及莱姆病   

  • 武林阿混 2015年12月01日

    最近国家发布了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其中的生物因素与我们在野外出走有关,主要是森林脑炎病毒,以下是百度来的资料:

    森林脑炎病毒(简称森脑病毒)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东北森林地带,故称苏联春夏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

    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

    宿主

    该病毒储存宿主蝙蝠,及哺乳动物(刺猬、松鼠、野兔等),这些野生动物  受染后为轻症感染或隐性感染,但病毒血症期限有长有短,如刺猬约23天。蜱是森脑病毒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其中森林硬蜱的带病毒率最高,成为主要的媒介。当蜱叮咬感染的野生动物,吸血后病毒侵入蜱体内增殖,在其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包括幼虫、稚虫、成虫及卵都能携带本病毒,并可经卵传代。牛、马、狗、羊等家畜在自然疫源地受蜱叮咬而传染,并可把蜱带到居民点,成为人的传染源。

    致病性

    该病毒的致病性与乙脑病毒相同,非疫区易感人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易感染发病,另外因喝生羊奶(羊感染时奶中有病毒或被蜱类污染)而被传染,约经8~14天潜伏期后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区的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区的人,因受少量病毒的隐性感染,血中有中和抗体,对病毒有免疫力。病愈后皆产生持久的牢固免疫力。

    流行季节

    森林脑炎的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病人,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呈散发状态;约80%的病例发生于5~6月间,因好发于春夏之季,又被称做“春夏脑炎” 。有专家推测,我国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约在300万,按1%的发病率计算,约有几万人发病,但临床报告没那么多,估计有不少病例被遗漏了。由此看来,本病人群普遍易感,但职业特点更为明显,林业工人、筑路工人和经常接触牛、马、羊的农牧民容易感染发病。

    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大部分患者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仅有一小部分出现典型的症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流行地区


    森林脑炎分布有严格的地区性,我国主要多见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广袤,宿主动物种类繁多,适于森脑病毒和传播媒介蜱的孳生繁殖,为全国森脑发病最早、最多的省份。

    预防

    预防此病,可给去森林疫区的人接种灭活疫苗,效果良好。在感染早期注射大量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可能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此外,应穿着防护衣袜,皮肤涂擦邻苯二甲酸酯(Orthophenyldimethylphthalate),以防被蜱叮咬
    莱姆病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常见症状
    游走性红斑,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下图是我今年夏天在贺兰山中发现的一个蜱虫,幸好没被它叮咬。

    当时的地方没有草,也没有树林,只有岩石,后面一图是当时的环境。



  • 点点
    长知识了,谢谢
    2015年12月07日
  • 听海
    以后尽量长衣长裤出走。
    2015年12月07日
50799 浏览   2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