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6月2日参加海运的课题,最深的印象为围墙,因为我们几乎沿着墙根走,想找个“破口”,但没成功。
(2)围墙以前曾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中国北方古代崇尚深宅大院,北京就是以四合院闻名,故宫是一个增强版的四合院。长城更是地球上最长的围墙。围墙文化上的实质是“圈子”,表现出东方农耕文明内敛的特性。
(3)在虚弱时自保是第一命题,“围墙”提供了缓冲的手段。闭关锁国,带来愚昧与落后。反观西方强权,近代贸易立国,坚船利炮砸开了一道一道“围墙”。封建破除了,殖民却进来了,我们在文化上也有了西化的过程。
(4)据说美国大多数市政府可以自由参观,市政大厅可以为社会团体自由利用。从这一小点,看到了西方文化的自信。但近来美国修建与墨西哥的隔离墙,贸易上强调美国优先,科技人才交流上设置壁垒。看来美国国力下降,有点不自信,需要“围墙”的保护了。
(5)有学者查明欧洲的文艺复兴实质是在融汇东方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起初是低劣的抄袭和模仿。一个例子是全才达芬奇,绘制的工程机械图,其构图来自明代科技成就“天工开物”。另一个例子是最早的世界地图,欧洲航海家“绘制”的早期地图直接复制了明朝大规模航海测绘的成果。更有学者指出西方古代文化中的虚构与劣迹。
(6)西方十字军东征的出发点之一是破除“围墙”。伊斯兰文化阻隔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利用地理的“围墙”捞取贸易中介的好处。而大航海可以看作成功的“出走”,绕过了欧亚大陆阿拉伯人的“围墙”。
(7)或许“出走”的目的之一是暂时或永久离开旧的“圈子”,在更广阔的“圈子”中吐故纳新。而出走碰上了围墙文化,结果也是多元化的。
(8)本次碰上的围墙有三段,形状类似于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由多家单位修建。我们的起点为军车队南围墙,先走三角形的斜边,大昭山的东南支脊,来到了三角形的北顶点。这里曾有两个破口,现今已完美的补上,形成三角形的钝角。不得已沿墙走直角边(南坡)而下,墙上还有铁丝网,增加了翻越的难度。破口没有出现,我们不得已下到直角顶点,某林业管理站。最后我们东行,走三角形最后一条边(林科院的北墙)回到了起点。
(9)回到家中查看地图,原来景泰陵遗址就在军车队的西南方。我们相当于从地宫遗址北侧经过。整个景泰陵地宫已被铲平,现为体育锻炼场地。地宫北半圆围墙的痕迹在地图上相当明显。
(10)围墙是人为圈定的,内部崇尚和谐共存,围墙外部则是优胜劣汰的战场。“出走”能够认识或开辟一片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