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萍、新姚自远方来,特意留出时间,注册了出走账号,希望以完整的方式体验出走,要素有二:长城和山楂。长城当然是要野的,山楂则要能捡拾。因为不曾爬过野山,对距离徒步距离和爬升高度也有要求。能爬的野长城并不稀缺,景区之外的长城大都可以选择。眼下虽还是山楂收获时节,能自由捡拾山楂的地方也不难找。但两个要素兼具再考虑强度,可以出走的线路就不多了。了解了他们的日常健身状况,定下了本次环线计划,特点是缓升速降。
课题分担人:soso0、新萍、新姚、相伟、北极灬貝貝、白云蓝天、当、好友、棉芯、ssg1961、穿山癸;新萍、新姚之外,相伟也是首次出走的嘉宾,另还有全程随队、前后奔跑的第12位,4斤来重的泰迪乐乐。徒步起点是黄楼院口南面的禾子涧路(北禾路)路边停车区。9点,阳光还没有照进白羊沟,一行人从公路上的南上热身将近1公里,然后右转进沟走上昔日的村道土路,去往本次出走第一个标识点站梁废村。
进沟后队伍自然形成了前后两支分队,当、相伟、soso、新萍、新姚和我在前,白云蓝天、北极灬貝貝、棉芯、好友和ssg1961在后。soso不时提醒哥嫂,要保持自己的行进节奏,不受他人干扰最能节省体力。前队基本照着新萍和新姚的速度行走,9点不到就到了站梁。4公里有余的路程,爬升近300米,用时不到一小时,已经退休的新萍和新姚完全经受住了考验。至于相伟,虽然也是第一次爬野山,却完全不必担心,全队中他最年轻。完全进入休闲模式的后队,没能全程走昔日站梁进出的唯一行车道,走岔路走了一段小道,10点过了才到达站梁,嘉宾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波捡拾山楂,爱丽丽的白云蓝天只能启动第二波了。
离开站梁向西,一开始仍是缓缓的上升,但大路已经变成了小道。到山脊是岔路口,我们没走以前来站梁走过的山脊道——它虽然近些,但不太好走,坡大灌木多——而是沿小道直行略作下降到沟底,再从对面迂回爬升硬化路上。这条小道应是昔日站梁村民外出的另一条路线,因为近来有玩山地摩托的常走而比较明显,但摩托对路面的破坏也大,尤其是陡坡处容易脚底打滑,对谁都是考验。一路两旁有些山楂树,现在有不少山楂散落在地上,只是个头比站梁村的小点儿,但味道还是不错。网上有说站梁是明代修建长城时运送石料的一个中转站,我觉着怎么都不像:向西出村的道的确靠近长城,但无论是脚下这条迂回的还是梁上那条直拔的,都太窄,坡也太陡,周边地方都比站梁有优势。
到了硬化路,路就好走了。海拔已经过千米,到高楼长城剩下的爬升还有大约四百。正午时分,硬化路结束,是海拔1200的停车场,微风晴朗的天气,开阔地正是用餐的好地方。这一餐用时大约40分钟,出走中算是够奢侈的了。由此向西望去,京冀界梁上矗立着十来个刺眼的大风车——风力发电塔,但没有一个叶片在转动。我有些不解了,大风车是用来开发旅游招揽游客?数量太多过于奢华,需知每个大风车的投资都在千万以上。真是用来风力发电?但这道界梁并非附近最高,不利于采风,北边长城一线倒是更适合些。长城跟前不许建风力发电塔,只好退而求其次?各家抢占风力发电资源,真是够拼的。
午餐时间,停车场陆续来了不少车辆,都是来看山看长城的,看来高楼、园楼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吸引了太多的人前来。与长峪城过来的路会合、走上京冀省界之后,更可说是游人如织、川流不息了,有时不得不给迎面而来的游客让路。倒也不愁没人给拍合影照了。
穿过黄花坡,一路到高楼(黄楼洼)。这里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想拍一张没有外人的合影照片根本不可能。敌楼跟前更有一帮带红袖章的,禁止有人贴着敌楼北下修复过的长城,说是从去年开始就禁止在长城上行走了,甚至阻止放飞无人机录影拍照,但对游人沿着原汁原味的河北境内的残长城前往园楼,却又不管不问。
早知高楼禁止下长城,可以在民间人士为纪念1937年8月南口战役而立的“迟来的丰碑”处,走岔路可以绕过高楼通往高楼北侧的长城,但退回去太绕远了,只能去找长城修复前高楼旁边横切的小道。因为长城的修复,这条小道久无人走,已被灌木覆盖,真是“处处是路,没人走就没了路”,一二百米的灌木路竟然花了七八分钟,所幸新人也都顺利通过,抵达长城。
此后就完全按照计划行走了,京冀省界上的长城上走了一小段后,开始速降。这也是有人行走无人维护的小道,比几年前难走多了,不少路段中间已被雨水冲成了深沟,是今天最难走的路段。三位嘉宾都摔了屁墩,新姚为最,“用五个屁墩完成[了]出走社的处女走”,却也有惊无险。
沟底就是黄楼院废村,以前改作养殖场现在也不再养殖,还有人在没听清具体做什么,村西是计划中捡拾山楂的地方,那里有不少山楂树。几年前也是秋季的出走,走友们曾在这里颇有收获。但现在,无人打理的果树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了,有人形容地上的落果是皮包着籽儿。那就不捡拾了吧,站梁废村已经有所获了,虽然不多。
黄楼院口回到白羊沟,课题就算是结束了,一切圆满。由此前往停车处属于垃圾时间,但三位新人都随行到达,没少走一步。开题人最欣慰的是,第二天新姚微信告知,“一觉醒来,我们俩什么事都没有,没想到恢复的那么快。”真是平日里训练有素,这次出走表现太棒了!
【附录】
有篇已经消失的网文 《白羊沟的人家都哪去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00d80cd0102vqvv.html ),谷歌搜索还能看到这样的文字:“黄场村包括黄场、黄楼院、站梁、榆林口共4个自然村,33户。其中,黄场10户,以张姓、邢姓为主,黄楼院12户,以黄、张、薛为主,站梁6…”(下缺),算是给出了站梁的概况。
另一篇网文《关于黄场村和古代硫磺矿的考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c456c0100f7c2.html ),摘录了1997年版的《昌平地名志》在第994页关于黄场村的介绍:“黄场位于县域西北部,属流村乡黄场村民委员会辖自然村,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5公里的深山区。因交通不便及生活用水困难,1980年后村民陆续迁至北流村定居,原聚落消失。”
第三篇网文《我站在山梁上,看见了站梁》(http://www.hansiji.com/thread/15076.html ),记录了作者对站梁的两次探访,展示了小村荒废前后的景象,其初次去站梁是在2009年春季,当时尚有一家三口在田地里耕种,到了2013年春季再去已是人去屋空。
可见,站梁村完全荒废不过十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