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0出走榆树窑-南沿头-龙仙宫杂记   

  • 穿山癸 2010年11月22日

    20101120出走榆树窑-南沿头-龙仙宫杂记

    张坊。

    我是第一次到张坊。早就听说张坊有可口的早点,所以只是在家里准备了午餐。就在车站旁边,先来一碗粥、一个肉夹馍、一个豆腐夹馍,所谓的馍就是电饼铛里出来的烧饼。吃完到对面跟独行叟、旅游者打招呼,看见那边是煤火(或是炭火?看不见)烧饼,锅里的鱼也在向我呼唤,觉得胃里还有空间,就又补充了一个鱼夹馍。两边的饼还是有差别的,对面的烧饼最后经过明火烘烤,感觉更香一些。

    印象中张坊是古镇,还有些古迹啥的。但在917张坊车站附近,看不出一丁点儿古镇的痕迹,等车的时间并不很富裕,容不得我去往稍远处观察。只是看到这里也在拆迁,大片的房屋已经夷为平地。不知道这里是否发生过经常听到的拆迁故事,也不知道被拆迁的居民现在何处,更不知道被拆除的房屋享年几何。

     

    榆树窑-天井垭口。

    一小时的公路热身,一小时的山路爬升,我们来到榆树窑-天井垭口,我手机上的鸡屁耳屎(名词版权属于武林阿混!)告诉我这里的海拔820余米。后来又几次在高点看过鸡屁耳屎,高度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垭口竟然是本次出走的最高点。关于鸡屁耳屎,我还听到过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狗屁S”,在探路途中确实不能告诉你到下一个节点还有多少准确的路程(否则我们的探路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却能告诉你到达下一个目标还有多少高程,也能告诉你当前的准确位置,这对于结合地图决定后面的路线很有价值。

    垭口偏北处,有一座建筑,完全的石头结构,也许可以避雨,肯定不能遮风,冲阳面开门,内部空间很小,涞沥水-上方山一带著名的小白恐怕也要蜷曲身体才能进去容身。社友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座山神庙。庙内空空如也,门前几枝灌木。很显然,由于这里的山路很少有人来往,山神也到他处另觅香火去了。

     

    北沿头。

    无顶塔下右侧的羊圈,篱笆门紧紧关着。里面立着不少秫秸,是高粱,还是玉米?没看出来。秫秸看来已经干透,但仍然呈现鲜艳的绿色。这自然不是收获庄稼后的秫秸,而是夏日里庄稼还没成熟甚至还没开花授粉就被割下晒干的,应该是用作冬日羊群的粮草。经过秋日的野草枯黄,冬日里也可能被掩埋在冰雪之下,这有意晒干的秫秸肯定是羊群最美味最营养的食物。

    那牧羊人是谁呢?是曾经招待龙棒木美的隗哥穆姐吗?在午餐的山坡我们曾遭遇群羊围观,我猜测羊群是他们的,小撮称是。但那里可遥见北天井,而这里还不到南天井,南天井到北沿头还隔着一道山梁。

     

    出走之路。

    应该说,今天的路很清晰,很顺畅。基本上没有强行上下,仅有一段密集灌木就是垭口左切遇到的,很短很短。两次探路也都是沿着路迹进行,第一次是上山时,大队撤回走向正路,一路他乡独自前行在正路上与大家会合;第二次探路是担心经南沿头-白草尖无法赶上龙仙宫回程公交,看到无法通行,决定了千北沟的下撤路径。

    从榆树窑-天井垭口到第二次探路后沿梁鼻子下山之前的横切路段,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处于左手向上是高崖、右手向下也是高崖的境地,山势雄美,深感独行叟不必去张家界之说极是。下面的支沟虽然有不少壶,但途中毫无荆棘,壶边可横侧的边缘四肢并用并不艰难,沟里还有牧羊人的踪迹以及饮羊取水用的塑料管。支沟主沟交汇处人居门前的台子上,遥遥望见有一只红色的壶,那应当是牧羊人自用兼招待出走人的保温水壶。山沟里天色已暗,房前房后不见人影,兴许牧羊人还在山坡上行走。

    似乎永无尽头的千北沟主沟之路才是课题最难熬的一段,那是无限有棱有角的小石块混合些许泥土铺成的机动车道(实在不想称之为机耕道,因为我看不出那里有可以耕种的地块)。一路他乡说这是他最不愿走的路,小撮说已经“走到脚不再受大脑支配,全然依惯性动作”,狼啸五岳出来时直喊已经走到崩溃;而我,初时曾打趣这路是给我们下山后做足底按摩,但这足底按摩钟点太长,效用也持续太久,我的脚后跟到现在还有感觉。

     

    20101128补:

    照片在 http://www.bababian.com/set/3/090F029E9EE4363ED8FF2BD2E8601E84DS

    北沿头时,相机没电了,照片只有前半程。

  • Zodiac
    gps的别名很多,有个印象比较深的是“这破孩子”,因为它总是乱说话。。。
    2010年11月23日
  • 南瓜叶
    张坊古镇不在公交站那,还得往西,原建没见过,现在留下的是仿古一条街。张坊小学有古塔。
    千北沟匆匆赶路确实枯燥,正常徒步,慢慢赏景还是不错的。
    2010年11月23日
  • 穿山癸
    @龙棒:千北沟的确枯燥,尤其是在夜色朦胧、视野不清时,只有脚下的石子儿刺激你的神经。
    @京都水怪:与时俱进吧。既然有清以后的烧饼可以不再有馅儿,盛世以来的烧饼就可以不再有芝麻。
    2010年11月23日
  • 京都水怪
    我对张坊的烧饼提出学术争议,我以前的认识为:带芝麻的圆饼。
    引用资料:古代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石声汉 注:“这里所谓的‘烧饼’,该是现在的‘馅儿饼’。”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双虹楼 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乾菜馅、苋菜馅之分。”《老残游记》第二回:“园子里面,顶着蓝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五章二:“他尽管忙了一天,他却早买了烧饼来在那儿当晚饭吃。”
    2010年11月23日
  • 龙棒
    枯燥的千北沟
    2010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