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出走上西市-上铺-西四渡河结题报告   

  • 斜阳 2011年3月20日

        每到周末,如果能出来的话我选择的活动一定会是爬山,即使是半天多的时间也不例外。由于时间仓促,这次选题也与平常有所不同,本来计划好这周该到昌平转转,但为了能尽早下山和乘车便捷,于是本周就聚焦在了昌平和怀柔的一段界山——桃峪和沙峪的分水岭。这一片儿的山不算太高,海拔最高的位于沙峪口西北面的大羊山也不过八百多米。而我此行的路线最高点还要比它低三百米左右,考虑强度太小翻一座垭口会不会不过瘾,于是又把计划线路延伸至大羊山底下的西四渡河。对于从没去过那边的我来说,并不知道这各线路是什么概念,不过在曾经去过那里的独行叟和撮社的提示下,似乎灌木和陡崖是阻止我到达目的地的最大障碍,但由于看到地图上有一条从上西市翻分水岭到沙峪的路,因此我还是对能够完成计划抱有很大的信心,时间并不是问题,毕竟此行的最大目的就是翻越这个分水岭,后面的路有没有必要到不是那么绝对。
        为了尽量节约时间,周六一大早骑车来到四惠站,却发现存车处还没有开门,放在马路边又不放心,围着站前的停车场转了两圈才突然想起来可以放在对面的公交场站里面。为此耽误了大概有10分钟才乘上地铁,快下车后,才发现这5号线的速度并没有它网站上说的那么快,我到达537站台是6:23,刚好一辆537从站台驶出,真后悔下地铁后去了一趟厕所。下一趟驶来是17分钟后,从天通苑北到兴寿不过16公里,537开的极慢,用了整整四十分钟才到。在兴寿放了几辆也路过下西市的947,就是想看看郊80到这里需要多长时间,也顺便打听知道了现在都是20分钟一趟。
        7:50分,下车开始徒步,进山前要途径两个村庄,其中下西市的规模比较大,有顺义的小公交从这里路过,柏油路两旁做小买卖的不少,还有把工厂安扎在这里的,不像以前爬山路过的村子都比较冷清,基本上和城乡结合部没啥区别,相比较而言,上西市则冷清得多。村里的土路上覆盖着类似白灰的物质,并在上面浇灌了水,我还以为这是要铺路,等快出村的时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采石场的杰作。路过的时候,采石场半山腰上时不时有白烟升腾在半空中,山底下到没见动工,因此没有感觉到粉尘的影响,但从脚下已被厚厚的粉尘所覆盖的路来看,平时来这里绝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于是加快脚步,逃离了这让人有一种雪盲感觉的粉尘路。
        机耕道还没有消失之前,主沟就已经开始分叉,从地图上看,计划路线的沟虽然比较长比较大,但从沟口来看气没有另一个有气势,比较狭窄,让我有一种误入岔沟的感觉,拐过弯直到机耕道消失,才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小路一直沿沟底蜿蜒而上,伸向远方,走在这样的路上,既没有灌木的阻挠,也没有烦人的碎石,更没有断崖的威慑,即使速度很快,也不会感觉到累,心想这才是我心目中村道的样子,不过感觉似乎还缺点什么,要是一路上有水相伴就更好了,可惜这一路从未看到流淌着的水,只是后来在山脊沟脑附近探路的时候,在一处有瀑布遗留痕迹处的光滑石头上发现了几个还没脸盆大的小水坑,坑儿里竟然填满了黑乎乎犹如石油的粘稠液体,而更令人发毛的是似乎这种液体还受到过某种外力的作用四溅到周围干涸后留下的斑驳墨迹中夹杂着小虫子的遗骸,与其这样,还是不见为好。水少归水少,路却是非常的正,没有给我一次迷路的机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途径在海拔四百米左右的一个废弃屋舍附近的时候,这里已经离垭口不远了,附近还有一块标有井寺的大石头,却没有看到撮社提到的大杨树,到这里,路依然非常的清晰,不过在这块石头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岔口,不过发现没有之前的路明显就放弃了,但先前的那条路在方向上和规划的路相比已经越来越偏西了,由于有在地图上小路在垭口偏东的判断,犹豫了一下,已经走出了5分钟之久,又不想回到标有井寺的大石头处,于是就近找到似路非路的灌木相对较少的地方硬上垭口偏东的大石头山脊,自此至下山之前,灌木便始终与我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这是我能想到的,先不说这样低海拔的山灌木会有何不同,只要是老乡不常去的山,登顶前灌木都会少不了的。于是,没有多想,捡不扎人的灌木品种挪,捡缝隙大的灌木品种钻,终于在稍费周折的二上二下后第一次来到山脊,此处比较狭窄,周围也是断断续续的由大石头相连。上到山脊后,给我的最大感受不是费了半天劲终于上来了却下不去所带来的失望无助感,而是被眼前的山体走势所折服,我一直以为只有亲自站在壁立千仞的悬崖顶端边缘时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这次不同,我脚底下并非就是刀削斧劈的利刃,而是刚刚还在和我纠缠的灌木,它们齐刷刷的把我脚底下覆盖的严严实实的,就如同海底浅滩上的水生植物。但这并不影响我的视野,沙峪口水库就在我的前下方,就连湖面上汽艇留下的波纹有几条都能数清,时不时从下面不知何处传上来的狗叫听着也是那么样的清晰。要说我唯一损失的视野就是我脚底下用不了多深处就会出现的悬崖而已,而我的两侧却比比皆是,我只是身在其中而已。我没有能力用语言描述我看到的这一切,只能说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从这种陶醉清醒过来之后,我并没有放弃寻路下山,从山脊上切不过去的地方,我还可以从另一处山脊上去,毕竟南面的坡要缓和得多,无非就是灌木多一点而已。就这样我又回到灌木的怀抱继续向东侧的山脊上切,无奈这一带石头太多,每每快要上到山脊都被拒之其下,于是乖乖回到刚才放弃的井寺的岔路,这是今天除了主干道之外最好走的路了,于是我又一次上到了山脊。与之前山脊不同,变化之大有点儿让人摸不到头脑,我仿佛站在了一个高尔夫球场的正中央,连绵起伏的山包和缓稀疏,大有高山草甸的气势,只是覆盖其上高至齐胸的灌木密密麻麻的在周围铺开,让本已因地势平坦而不知下山的路在何方的我更是一头雾水。于是就本着第一次上山脊的方向的山头走去,进而山脊开始收缩,又逐渐变窄,在山脊上来回逛荡也不是事儿,既然下沟是行不同的,沿脊下去看看有没有可能,于是在第一次山脊所在出边上的测脊处尝试下降,下了有六七十米,动作逐渐出现变形,开始需要借助屁股和后背的摩擦力才能保持静止,这让我不得不想万一要是下不去再回去该有都费劲,况且这六七十米的下降始终只能看见眼下十几米的情况,再往下视线就一下拉到远方山底下了,当我看见尽底下沟里清晰可见的亮冰越来越有可能是冰瀑以及接近沟底一侧是直上直下的大石头的时候,我不尽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不敢相信这帮山羊能把路开到尽底下,也许它们只是在半山腰上转转就回去了,再者它们能去的地方也不是我都能去的。风景再好,也不值得以身范险。现在的我俨然一个山腰上的鸟巢,虽有立足之地,却总给人虚而不实之感。虽然这次又要白费力气爬上去了,但我并不后悔,在不能保证之后的路能够让我全身而退的情况下,我本没有别的选择,虽然本来就比较荒唐,但也收获了另外一种角度的视野。
        在二上山脊依然寻路未果的情况下,我开始往东把目标锁定原来那个大灌木甸子梁,虽然北坡相对之前有所缓和,但尽底下的情况依然未知,在灌木里开路下山也实为不明智之举,在山脊上继续晃荡了一个来小时,口干舌燥的我在一个大山头面前已经无意继续向东,进入到与来时可能汇合的一条比较大的岔沟沟脑有废舍几间,却无明显路径,此时时间也已经不早,也已疲于与灌木斗争,于是决定斜插到井寺上面的路原路返回。回到车站已经是两点半了,正好赶上一辆947,上车回城。回家后算了一下,正路往返14公里3个小时,而山脊寻路5公里却用了3个小时40分钟。这里的灌木正如撮社所说不是一般的狠,这里的山势也确如独行叟所说不可小觑。

  • 小撮
    对身陷灌木的体验描写十分传神,把俺带回05年夏那个不堪回首的中午。。。。
    平安回来就好。
    2011年3月21日
  • 穿山癸
    不可以山小而欺之,又一次证明。
    2011年3月20日
2238 浏览   2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