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点兵台   

  • 看景 2011年11月17日

    秋后点兵台


     


     


    长城去了无数次,就只是墙子路长城,印象里就有几次,但秋天去长城,这似乎是第一次.


    .      在城里只是感觉天有些凉,谈论的是秋天的红叶,但周围沿路还是绿色,只有到了郊外,季节的感觉才能如此明显。852走京承高速,郊外一片初冬的景象,远处燃烧树叶的青烟,使得高速路边有些像农家的炊烟,在初生太阳的照耀下居然有了些生气。


           依然是平谷22路,不同的是这次是在终点站关下下车。这次的22路远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不只是车少人多,在出平谷县城不久,路边的一辆车祸现场使得平日里也许少有车过的村间小路顿时堵得水泄不通,好在似乎多数人是近邻互相认识,所以我们坐的车没堵多久就被协调通过。


           平谷,顾名思义是平坦的山谷。现实似乎确实是这样,山和山之间距离比较远,而且确实平坦,山体也不是很高,所以这里的人们既享受了山里丰富的资源,又有着平原地区的开阔视野。惬意生活的村民在村头的小吃摊围坐着吃早餐,生活似乎很不错呢。


           关下站看样子是个镇,商铺不少,车站边上有老年人坐在墙根晒太阳,收获后开阔的庄稼地,在初冬太阳下,显示着难得的温情。


           顺着路往南(自己感觉的方向),山间静悄悄的,间或中有人在路边割枯黄的一年生植物,可能是带回家烧火吧,割过枯草的地方干净平整,似乎在等待着来年的植物再重新长起来。几个开吉普车的人不知道是做什么的。走走停停边走边考察周围的环境,一口泉水一直顺路流下,水源被保护在一间屋子内,吉普车里的人用矿泉水瓶子接着水喝的时候,也在遗憾没有带个大水壶背水回家。我也被感染,跑下去想用水杯子带杯水回去,终于因为地上的青苔而放弃。


           地图上的“艾台子”其实就一户人家,一户人家的村庄似乎什么都齐全,宣传栏,标语一样不差,我们几个人还讨论了这个地方的行政工作方式,真的很想知道政府在这一户人家上投入了多少国家公务员。往前走才知道了这个地方居然有红色历史:一座山是文革时期宣传画里的形状,人称“语录山”。酷似宣传语录形状的山上有许多文革时期的标语,南瓜叶带我们环了半个山,也没有找到以前的标语,路过寻山的村民告诉我们,有可能风吹日晒消失了,不过不太高的“语录山”挺合适攀爬的,尽管没有楼梯,但不太平整的山很有些攀崖的味道,这个可能是我上次攀崖的后遗症吧,看见那种不太滑不太陡的山就想踩踩,后来因为课题没有这项活动,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作罢。


           这次的探路很有些探路的意思,浓密的树枝和荆条,尽管是在树叶落尽的初冬,路依然很难走。藤条错落交织,夹杂着那种红色带刺的荆条,手一抓,就是刺疼,尽管带着厚厚的手套;钻过去,透过厚厚的棉衣也能扎疼。有的明明是路,就是因为荆条太密,只能从别的疏点的枝条中绕过去。咔喳而断的树枝随时可能刺到衣服.书包,我就被一跟手指粗的断枝扎进胳膊,透过爪绒衣服居然胳膊上有树枝粗的伤痕出血,旁边一片青紫,如果扎在脸上?庆幸中。


           山不太高,也不太陡,垭口的太阳暖暖的照着,很想仰面躺一会儿,只是为了追赶同行者而不得不前行。本来说好的,到了一个太阳照着的山坡上休息吃饭,以前来过的糖耳朵轻车熟路已经占据了天然的躺椅晒上太阳了,征求大家意见后,为了赶行程,没有歇息,又直接下山。


    山下的村子是陈家台,陈家台出产的水果让我们很是纠结了一阵子。陈家台村子北面的山上可以看到蜿蜒的长城,长城,是中国历史的骄傲,也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情节,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近观。


    午后的阳光很强烈,顺着陈家台村口的路上山,太阳照在后背上很舒服,有些午后自家院子后花园晒太阳的惬意,像极了三家店上山的感觉,只是三家店距离城区太近,城市的杂吵声让人脱离不了尘世的意识。这里远离城市,静静的连个鸡鸣犬吠声都难以听见。除了喜鹊的叫声就是自己的脚步,间或有同行者的话语声。这里的长城墙保留的还算完整,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我们踩着自然坍塌的砖块,沿着城墙东行了几步,城墙上看城墙里的火车如同毛毛虫般蠕动,水库里的波光磷磷,秋后的庄稼地里也平整如砌;城墙外群山连绵下的人家零零星星,一样的土地,一样的山脉。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站在长城上,耳边总是有奇怪的声音,风声?感觉不到风真的有这么大,喧嚣声?距离噪音的地方可是很远。一直以为是错觉,是在想长城的故事?其实什么都没想,茫然地远眺而已。站在城墙上,天气好的时候视野格外开阔,内外的一切尽收眼底。难怪长城能作为屏障,站在城墙上,对方的兵力,部署,经济,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秋收后粮食入库,大片的田野下正好可以练兵,冬天的农闲季节打仗时除了人员损伤,粮草可是一点都不用发愁。附近的村子或作为驻军地,或作为练兵台,难怪这边的地名多是XX台字样。


    远处的一段城墙的下半截城墙居然是红色的砖,原以为是有人工后补上去的,南瓜叶坚持是原来就有的,理由是这里不是旅游区,没有人会去费功夫补修,难道以前就有烧红砖的工艺?


    等到后边走岔路的队友赶上来,没有休息,直接赶路,为的是能在末班车前坐上回密云的16路车。虽然一墙之隔,看来河北人民和北京人民之间来往很少,下山的路比从艾台子上山的路可是一点没容易,荆棘和树枝几乎把路全部覆盖,以至我们下山时颇费周折。先是走错路,然后回头重新走的时候,面前的小路骤然消失,等到我们满山遍野披荆斩棘快到山下时,小路又霍然出现,沿着下山小路毫无悬念的到了正在修建的宽敞的防火道,防火道居然不到墙子路。南瓜叶带着我们3人顺小路一路下山,穿过南峪村,就是熟悉的墙子路检查站,另一队以资深人员不吃饭为首顺着防火道不知道从那里出去的,居然赶在我们前面一站坐上16路车。16路车迎着悬在山间中的夕阳,很有炊烟,人家,喜鹊的祥和感觉。


          


     


    PS:在陈家台附近山上的山楂树下,捡了些树叶下散落的山楂。


    下载的做法里水,山楂,糖的比例明确,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小秤N久都没看见了,用电子体重秤,出来的数据是2.1公斤,我自己站在体重秤上,提着山楂袋,居然重量一点都没有变化。无奈,只有随便加水了。


    洗干净山楂,用小刀横切一下山楂后,挤出核,去掉蒂,放在不锈钢锅里,然后加水,我是水龙头直接加的水,水有些多,开锅后用小火,煮到10分钟的时候,满屋子的酸味,煮20分钟后,有了山楂味。关火,用擀饺子皮的木擀杖把山楂压碎,加了半袋糖,接着小火煮,5分钟后又加了些山楂,10分钟后关火。


           本来想做山楂片,结果成了山楂酱,尝了尝,味道似乎还不错。laugh

  • 岳麓山人

    2011年11月17日
  • 瑞草

    喜欢!

    2011年11月17日
  • 白小妮

    我也做了山楂酱呢,除去籽和蒂之后就剩下三分之一了呢,放了好多糖还是酸酸的。味道不错,房间里充溢着酸酸甜甜的味道。

    自己尝个鲜,很快就被同事吃完了~~

    2011年11月17日
  • 袁儿

    嘴里冒酸水儿的推荐本文。

    2011年11月17日
  • 穿山癸
    那几个台挨着,还有个荣家台呢。
    2011年11月17日
  • 看景

    To 不吃饭:

    那可能就是杨家台吧,以资深人士为准,我不识路,纯粹蒙音.

     

    2011年11月17日
  • 不吃饭

    看报告怀疑我们去的是一个地方吗?

    是杨家台还是陈家台呢?我怎么记得是杨家台村委会呢

    2011年11月17日
  • 南瓜叶

    那红颜色的不是砖,是石头。

    2011年11月17日
  • 糖耳朵

    安静的行走,安静的思绪,安静的初冬郊野!!喜欢的淡淡笔触,能触动人心。谢谢分享。

    2011年11月17日